目前在施工現場關鍵崗位使用人員生物識別在崗考勤系統,防止管理缺失。而在生物識別中,指紋識別由于過度的磨損以及指紋膜的廣泛使用,已經遠遠不能夠滿足建筑工地的需求;人臉識別對于環境的要求也是比較高的,臉部的變化或是側臉的角度的不同也極易引起識別考勤不上,是的工人一天的工作無法被記錄。
人類眼睛的虹膜與手指紋一樣,是*的。正因為這樣英國劍橋大學的約翰·多曼博士便發明了虹膜身份測定技術。簡單地說,虹膜測定技術是將虹膜的外觀特征轉化為512比特的虹膜密碼,再儲存在模板內備作確認。
一個虹膜大約有266個單位的讀取點,而其他傳統生物測定技術只能讀取13-16個單位。這肯定了虹膜測定的精確程度。此外,使用此技術非常方便,掃描過程只約1分鐘。現時,英美已開始把這種身份確認技術用于銀行*。只在*上安裝虹膜測定相機,銀行便能瞬間確認使用者的身份,保證使用者的密碼無法被竊取。
生物活性: 虹膜是人眼的可見部分,處在鞏膜的保護下,具有*的生物活性。例如,瞳孔的大小隨光線
強弱變化;視物時有不自覺的調節過程;有每秒可達十余次的無意識瞳孔縮放;在人體腦死亡、處于深度昏迷狀態或眼球組織脫離人體時,虹膜組織即*收縮,出現散瞳現象。這些生物活性與人體生命現象同時存在,共生共息,所以想用照片、錄像、尸體的虹膜代替活體的虹膜圖像都是不可能的,從而保證了生理組織的真實性。
非接觸性:從一定距離即可獲得虹膜數字圖像,無需用戶接觸設備,對人身沒有侵犯,因而容易被公眾接受
*性: *性是指每個虹膜所包含的信息都不相同,出現形態*相同的虹膜組織的可能性遠遠低于其他組織。虹膜的纖維組織細節復雜而豐富,并且它的形成與胚胎發生階段該組織局部的物理化學條件有關,具有*的隨機性, 同卵雙胞胎的虹膜紋理信息不同,同一個人左右眼的虹膜紋理都不會相互認同。
穩定性: 虹膜在人的一生中都極其穩定,出生前(胎兒 7個月時)已經形成,出生6—18個月后定型,此后終身不變. 一般性疾病不會對虹膜組織造成損傷,不會因職業等因素造成磨損。
防偽性: 不可能在對視覺無嚴重影響的情況下用*改變虹膜特征,更不可能將一個人的虹膜組織特征改變得與某個特定對象的特征相同,用照片、錄像、尸體的虹膜代替活體的虹膜圖像都可被被檢驗出來。
虹膜識別是人體生物特征識別技術中的*選擇
a. 具有zui高的*性;
b. 具有終身不變性;
c. 具有zui強的生物活性;
d. 識別準確性zui高;
e. 識別速度zui快;
f. 防偽性zui強.
虹膜識別的發展歷程可以追溯至19世紀80年代。1885年,ALPHONSE BERTILLON將利用生物特征識別個體的思路應用在巴黎的刑事*中,當時所用的生物特征包括:耳朵的大小、腳的長度、虹膜等。
1987年,眼科專家ARAN SAFIR和LEONARD FLOM*提出利用虹膜圖像進行自動虹膜識別的概念,到1991年,美國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JOHNSON實現了一個自動虹膜識別系統。
1993年,JOHN DAUGMAN實現了一個高性能的自動虹膜識別原型系統。
1997年,中國*個虹膜識別得到批準,申請人,王介生。
2005年,中科院自動化所模式識別國家重點實驗室,因為在“虹膜圖像獲取以及識別技術”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績,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代表國內虹膜識別技術發展的zui高水平。
2007年11月,《信息安全技術虹膜識別系統技術要求》(GB/T20979-2007)國家標準頒布實施,起草單位為:北京凱平艾森信息技術有限公司。
虹膜是屬于眼球中層,在睫狀體前方,有自動調節瞳孔的大小,調節進入眼內光線多少的作用
東方人的虹膜紋理信息量遠遠低于西方白種人的虹膜紋理。
“建筑施工和工程監理企業數量較多,管理難度較大,但引入此項技術后,虹膜識別考勤機能同步抓取人體眼睛的特征部位,采集信息后能準確識別建設工程施工現場關鍵崗位負責人是否在崗。”可有效的保證了現場的施工和管理。
市建管局將對虹膜識別考勤進行*監管,以月為單位,對各工程關鍵崗位人員在崗考勤情況進行統計,并發布考勤通報。對到崗率達不到規定或不按規定配備考勤設備的企業和個人,視情節輕重給予限期改正、記錄不良行為以及取消建筑市場準入資格等處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