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是的,社會時刻充滿著變革,*的科學技術人類前進的腳步。歷史是一個符號,在聽者耳中只是輕輕蕩漾,但在經歷者心中卻是經久不息。在汽車中控臺上,卡帶機時代的人們也許正為發出的美妙音符而雀躍,可一個轉身,今天已經是AVN導航一體機的時候。
目前國內汽車導航系統高度依賴于美國衛星定位系統GPS,但隨著2011年底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正式提供試運行服務的信號釋放,我們不難讀出,北斗系統導航應用于車載領域的變革時代正來臨。每一次的變革就是一次集中性的爆發,每一次的爆發都是長久積累的結果。北斗導航系統是國家自主研發的成果,從覆蓋亞洲到、從軍用領域到民用,北斗離我們越來越近。2012年2月,*臺“北斗+GPS”雙系統的車載導航由華陽汽車電子發布。
華陽汽車電子發布的北斗GPS雙模車載導航
借助于空間端的衛星、地面端的信號塔、終端的接收器,北斗車載導航才能順利運行。導航主機內置北斗導航*模塊組,在主機內的“環境”與GPS沒有大不同。和很多電子產品一樣,不同的系統有不同的界面,產品視覺的差異化是用戶zui容易識別和體驗的,北斗系統車載導航的信號表現圖標等在界面上辨識度高。在功能體驗方面,“短報文”將是北斗用戶zui能體會其與GPS不同的地方,在緊急、無信號的情況下,車主可以一次傳送40-60個漢字發出求救信號,通過北斗定位,將位置信息發送到服務中心并采取救援行動。
當然了,隨著導航定位系統的自主化進程,在定位方面,我們可以先入為主地抱有美好期待。實際上,華陽發布的“北斗+GPS”雙模導航通過差分增強,定位方面能達到3米,優于普通GPS定位精度。而目前華陽正與武漢大學共同研究高精度定位的車載導航應用,目標度可達1米以下。作為國家著力推動的北斗導航,對應的車載導航終端及地圖軟件信息等提供商在研發設計等環節將擁有更廣的支持空間、具備更完善的資源整合條件,共同推動北斗導航民用進程。
科學技術,才是*生產力。目前中國的角色是“制造大國”,離“科技強國”還有一段距離,該特征在汽車領域的表現更加明顯。但我們也許可以展望,今天車主們還在駕駛室里借助導航更快地辨識交道情況,也許明天在道路上飛馳的是一輛輛“無人駕駛”的安全汽車。社會的變革需要技術的創新,每一次的變革總會有陣痛,但這“生孩子”的自然規律改變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