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暨第九屆中國(北京)軍事智能技術裝備博覽會火熱進行中
已有 2977 人關注
- 創建時間:
- 2024-05-20
- 來源:
- 智慧城市網
第十二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會場
2024年5月18日,由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主辦的第十二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迎來了主旨報告會。大會以“未來C2:面對復雜環境的新挑戰!”為主題,邀請11位領域知名專家,圍繞國內外前沿技術進展、概念創新、典型場景應用等諸多方面作主旨報告。主旨報告會由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付琨,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王積鵬,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秘書長劉玉超共同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理事長費愛國致開幕辭。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理事長費愛國致辭
中國科學院空天信息創新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付琨主持主旨報告會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首席科學家、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理事長王積鵬主持主旨報告會
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秘書長劉玉超主持主旨報告會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付夢印,國防大學原教授胡曉峰,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王耀南,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常務理事劉東紅,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自力,復雜飛行器仿真實驗室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監事長趙國宏,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程學旗,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科技委主任、研究員王大軼,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首席科學家、副總工程師王曉云,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智能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常務理事孫鑫等11位院士專家,分別圍繞“陸上無人系統認知導航技術”“AGI與新型安全困境——大模型涌現帶來的意識懸疑與戰爭迷思”“智能無人系統技術及發展趨勢”“科學研究第五范式賦能指揮控制應用的思考”“未來通信技術使能國防建設”“質量強國時代的可靠性系統工程”“基于場景的時敏目標殺傷網設計”“社會認知計算:度量、建模與應用”“基于能力量化的無人系統自主運行技術——可診斷性、可重構性和可觀測性”“6G通感一體的思考和實踐”“新挑戰與新技術條件下對指揮控制的思考與探索”等前沿技術方向分享了精彩的主旨報告。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理工大學校長付夢印作大會主旨報告
付夢印院士首先介紹了陸上無人系統認知導航概念、內涵及功能,分析了陸上無人系統導航技術發展歷程和現狀,總結了認知導航對民用和軍用領域的重要意義;其次,針對復雜環境面臨的新挑戰,介紹了認知導航整體架構、關鍵技術及典型應用;并進一步探討了認知導航技術發展趨勢,提出發展建議;最后,指出協同、深空、智能制造等領域的需求牽引給認知導航技術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挑戰,也提供了新的機遇。
國防大學原教授胡曉峰作大會主旨報告
胡曉峰教授指出,大模型展現的智能涌現能力,讓我們驚喜于通用人工智能AGI (Artificial General Intelligence)可能實現的同時,也對可能出現的安全問題感到擔憂。大模型既然可以涌現出智能,那么它有可能涌現出“意識”嗎?繼而會不會帶來新的安全問題?因AGI出現的戰爭迷思應該怎樣解答?又會陷入哪些新型的安全困境?圍繞上述重點問題,胡曉峰教授分享了自己的思考。
中國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學教授王耀南作大會主旨報告
王耀南院士首先對智能無人系統發展的時代背景與現實意義,以及智能無人系統的定義、特點、內涵等進行了介紹;分析了智能無人系統的國內外最新發展現狀并指出其當前面臨的挑戰;分享了智能無人系統關鍵技術發展方向和實現路徑及其在無人船、無人機、無人車等典型平臺上的應用效果;最后展望了智能無人系統的未來發展趨勢。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常務理事劉東紅作大會主旨報告
劉東紅研究員指出,科學研究范式是科學發展的理論基礎和實踐規范,目前已形成實驗科學、理論科學、計算科學以及數據科學四種范式,但在解決“組合爆炸”問題上仍存在瓶頸。以深度學習、大模型為代表的人工智能技術飛速發展,展現出了超越人類解決復雜問題的能力。科學研究第五范式AI for Science 是一種智能算法輔助的人機協作新科學研究范式,在醫藥研發、CPU 設計、分子動力學、天氣預報等領域取得了較好應用效果,并形成了包括基礎運行框架、基本迭代因子、海量探索空間、干濕實驗環境在內的“1+3”新范式特征。指揮控制領域問題具有計算空間大、不確定性強等特點,將科學研究第五范式運用賦能指揮控制領域研究、建設與發展,可為指揮控制領域難題解決提供新的思路與途徑。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郵電大學教授張平作大會主旨報告
張平院士從5G技術通信能力增強、5G軍事應用多層面挑戰、6G新質技術打造新動能三方面,對先進通信技術使能國防建設進行了闡述;然后基于對我國移動通信演進發展歷史顯著特征的分析,指出應著眼5G和軍事系統相結合,從網絡整體、核心技術等方面凝練性能優勢明顯、適合軍用通信的硬核,從而達到軍民融合強強聯合、倍增我軍信息化作戰效能的最終目標。
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自力作大會主旨報告
王自力院士著眼質量強國、強軍戰略需求,回顧了問題為導向的質量工程、可靠性系統工程(RSE)、基于模型的可靠性系統工程等發展歷程,以及四代可靠性綜合集成平臺發展情況;從模型化、智能化、微觀化等方面闡述了可靠性系統工程未來發展趨勢,展望了體系可靠性、智能可靠性、軟件可靠性、測試維修以及健康管理等方面的新技術發展。
復雜飛行器仿真實驗室研究員、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副監事長趙國宏作大會主旨報告
趙國宏研究員首先對時敏目標及作戰場景設計的相關概念進行了介紹,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殺傷鏈閉環評價準則和基于場景的殺傷網構建方法,最后以俄烏沖突訂單式打擊殺傷網構建為例,生動闡述了設計流程和關鍵技術。
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程學旗作大會主旨報告
程學旗研究員指出,認知域是物理域、信息域、社會域等客觀世界在人腦主觀世界的映射重構,反作用于客觀世界。隨著智能化時代的到來,傳統媒體逐漸過渡到社交媒體和智能媒體,使得以往確定性、長周期、個體主導的認知過程向不確定、突變性、網絡效應的認知過程轉變。基于上述背景,社會認知計算成為感知、理解和應對復雜社會系統的關鍵技術。程學旗研究員回顧了計算社會學向社會認知計算的演變過程,介紹了對于社會認知計算在度量、建模和計算三個方面的思考,包括其關鍵挑戰與技術探索,以及在該方向的應用與實踐。
北京空間飛行器總體設計部科技委主任、研究員王大軼作大會主旨報告
王大軼研究員分析了深空探測任務對空間飛行器自主運行技術的迫切需求,指出自主導航與自主診斷重構是其中的兩大關鍵核心,也是實現自主運行的前提和保障。針對資源嚴重受限的空間飛行器,王大軼研究員以觀測、診斷和重構能力的量化評價為理論創新突破口,提出了基于可觀測性理論的自主導航方法和基于可診斷性與可重構性理論的自主診斷重構方法,成功應用于我國探月工程和首次火星探測等任務,為實現安全可靠自主運行作出重要貢獻。
中國移動通信集團首席科學家副總工程師王曉云作大會主旨報告
王曉云副總工程師指出,感知與通信融合是 6G 網絡的一個重要特征,通過“一網兩用”提供泛在、高精度感知能力,有望在低空經濟、智慧交通、安防監管等領域發揮重要價值。王曉云副總工程師從業務需求出發,闡述了通感一體化面臨的核心挑戰,提出了面向網絡化通感一體的點簇網多維協同(SCN)方法,并針對通感網全局最優面臨的資源競爭、協作感知、干擾嚴重三大難點,從點協同、簇協同、網協同三個層次,逐一解析一體化空口、多節點協作、干擾控制等關鍵技術,為 6G 構建泛在的感知能力提供重要參考。同時,王曉云副總工程師介紹了中國移動當前通感一體的相關實踐。
中國航天科工集團智能科技研究院副院長、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常務理事孫鑫作大會主旨報告
孫鑫副院長指出,在智能化戰爭形態下,參戰要素跨域分布、戰場環境復雜多變、對抗手段混合多樣,加劇了指揮人員的認知與決策負擔。當前,大模型技術具備高效的多模態信息處理分析、復雜邏輯推理、多任務泛化遷移、交互式自然語言理解等能力,為人機協同智能決策提供了有效解決思路。孫鑫副院長首先梳理了大模型技術在美軍中的典型應用領域與形態,分析美軍大模型技術軍事應用的主要趨勢與啟發;其次,聚焦指揮控制輔助決策,探討大模型軍事應用面臨的瓶頸問題;最后,從不同粒度上探索大模型時代下人機協同指揮控制新范式。
大會期間,為了積極響應“人工智能+”行動精神,促進人工智能在社會認知與決策中的研究創新和應用,由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主辦,CICC認知與行為專業委員會、CICC大數據科學與工程專業委員會、西北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多模態人工智能系統全國重點實驗室、認知智能全國重點實驗室、媒體融合生產技術與系統國家重點實驗室、媒體融合與傳播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單位共同承辦的“社會認知與決策大賽”正式啟動。啟動儀式由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秘書長劉玉超主持。中國指揮與控制學會費愛國院士、劉穎研究員、郭斌教授、郭鴻飛研究員、王璋盛副總經理等共同啟動大賽。
5月19日,第十二屆中國指揮控制大會將舉辦“C4ISR理論與技術高峰論壇”“智能指揮與控制論壇”“智能籌劃技術論壇”“平行智能指揮控制與管理論壇”“電磁環境認知與利用論壇”“空天信息智能應用論壇”“智能化反恐技術論壇”“應急指揮通信與智能調度論壇”“無人化指揮控制論壇”“空天地立體網絡電磁頻譜高效安全利用論壇”等10個專題論壇,共有66場專題報告。
與大會同期舉辦的第九屆中國(北京)軍事智能技術裝備博覽會集中展示了軍事智能化、網絡化、一體化技術發展的最新成果,覆蓋智能指揮決策系統、無人作戰裝備、高精度定位導航、網絡信息安全防御、人工智能輔助決策等多個前沿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