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2024年10月10日,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金壯龍與北京市人民政府黨組書記、市長殷勇在北京共同為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
機器人創新中心(以下簡稱創新中心)授牌。
具身智能是指人工智能在物理載體(如人形機器人)的支持下,能夠在真實環境中進行感知、決策和行動的能力。與傳統的AI主要專注于數據處理和邏輯推理不同,具身智能強調AI與其“身體”的結合,通過與環境的互動,使人工智能系統具備與物理世界交互的能力,能夠感知、理解并適應復雜的環境,實現類人的感知和運動能力,從而更好地執行復雜任務。
世界上第一款人形機器人WABOT-1誕生于1973年,由日本早稻田大學研發。隨后,本田公司推出了ASIMO,波士頓動力公司則推出了Atlas,這些機器人在特定場景下逐漸具備了一些實用功能,如演奏樂器、行走避障、倒水等,在運動能力和智能化方面取得了顯著進步。
盡管對人形機器人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但真正的爆發式發展出現在2022年,這要歸功于AI大模型技術的突破,掀起了具身智能的浪潮。同年10月,馬斯克在特斯拉的AI日上發布首款人形機器人Tesla Bot(又稱“Optimus”)的原型機,展示了其在汽車工廠進行搬運、澆水植物、移動金屬棒的視頻。“Optimus”的發布引發了人形機器人領域的第一次熱潮,也成為全球機器人公司競相模仿的對象。
Optimus發布后不久,具身智能領域迎來了創業熱潮,大量公司不斷涌現,包括小米、小鵬等科技企業也紛紛投入人形機器人的研究。在2022至2024年期間,具身智能領域共發生了50起投融資事件,其中天使輪投資占比最高,達到30%;其次是A/A+輪、Pre-A輪和戰略融資。整體來看,早期階段投資較為活躍,投資者對初創企業給予了較多支持,關注其在具身智能領域的發展潛力與成長空間。
從全球來看,具身智能技術正從理論走向實踐,加速落地。在中國,具身智能作為人工智能的重要分支,憑借豐富場景和積極政策迎來重要發展機遇。據預測,全球具身智能市場規模將從2023年的18億美元增長至2028年的138億美元,中國市場規模也在不斷擴大。
隨著具身智能市場發展前景被廣泛認可,越來越多的企業進入該領域,包括大型科技公司、傳統機器人企業和創業公司等,市場競爭日益加劇。當前中國具身智能呈現兩大發展趨勢:一是從實驗探索階段向規模化商業應用轉變;二是協同發展以實現降本增效。
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表示,將讓機器人在大腦方面能夠具備“一腦多機”和“一腦多能”的能力。所謂“一腦多機”是機器人的大腦以后除了用在人形機器人平臺上,還可用在輪式機器人、機械手臂、爬行機器人上,各種各樣的機器人都可以用這個聰明的大腦。所說的“一腦多能”,實際上就是機器人能夠適應各種不同的場景,室內場景、室外場景、家庭場景、工業場景、教育場景、養老場景等等,都能夠適應,這就是未來希望具身智能機器人大腦能做的事情。
從工業領域到服務場景,再到養老領域,具身智能展現出了廣闊的應用前景。未來,算法、數據與硬件的深度融合將成為推動具身智能發展與應用的關鍵趨勢 。隨著技術的不斷突破,具身智能將使得各種物理實體顯現出對環境動態變化的自適應能力、多任務行動的泛化能力、交互方式的擬人化表現和更高的任務執行效率,這些能力增長點有望帶來更高的應用價值和廣闊的市場空間
我要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