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2024年10月13日,第35個國際減災日即將來臨,全球目光聚焦于“賦能年輕一代、共筑韌性未來”的主題。這一主題不僅強調了通過教育提升兒童和青少年應對災害的能力,還呼吁社會各界共同努力,將防災減災理念融入智慧
城市建設,為年輕一代創造更加安全、可持續的生活環境。
國家防災減災救災委員會辦公室于今年9月30日正式發布了關于做好2024年國際減災日有關工作的通知,明確提出要通過教育賦予年輕一代應對災害的能力,使其成為家庭和社區韌性建設的推動者。這一理念與當前智慧城市的發展不謀而合,智慧城市的建設正逐步向多領域擴散,向多層級發展,而韌性城市的構建則是智慧城市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智慧城市,作為新型城鎮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破解大城市病的重要路徑,近年來在我國取得了顯著進展。從城市數字基礎設施的擴容提速,到城市數字生活服務場景的豐富,再到城市數據要素共享開放與開發應用機制的持續優化,智慧城市的每一個進步都為防災減災工作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第35個國際減災日到來之際,全國各地紛紛響應主題,開展了一系列防災減災科普教育活動。各地學校和教育機構將防災減災知識納入課堂教學內容,組織制作符合兒童和青少年特點的動漫、短視頻、歌曲、微電影等科普作品,并通過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傳播載體和平臺,推進防災減災科普宣教進校園、進家庭、進社區、進農村、進企業。
同時,各地還積極推動各類防災減災科普教育基地、安全體驗館、應急實訓基地等場館場所免費向兒童和青少年群體開放,讓他們有機會親身體驗和學習防災減災知識和技能。這些舉措不僅提升了年輕一代的災害風險意識和應對能力,也為智慧城市的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智慧城市的框架下,防災減災工作更加智能化、精細化。借助物聯網、
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城市能夠實時監測和預警各類災害風險,迅速啟動應急預案,有效減少災害損失。例如,通過智能傳感器和數據分析技術,城市可以實時監測氣象、地質、水文等環境數據,提前預警暴雨、洪水、地震等自然災害;通過智能監控和人臉識別技術,城市可以及時發現和處置火災、交通事故等突發事件。
此外,智慧城市的建設還推動了城鄉區域協調發展。在智慧城市的引領下,各類生產和生活場景中的數字技術集成應用突破了地理空間的限制,實現了重要商品、服務和信息的跨空間交換。這促進了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資源互補、全面融合和共同繁榮。同時,智慧城市群的建設也有效帶動了周邊區域的協調發展,實現了設施互聯化和服務一體化。
在第35個國際減災日這一天,我們不僅要關注年輕一代的防災減災能力培養,還要將這一理念融入到智慧城市的建設中。通過科技賦能、教育引導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我們可以為年輕一代創造一個更加安全、可持續的生活環境,共同構建一個韌性十足的智慧城市未來。
隨著智慧城市建設的不斷深入和防災減災工作的不斷加強,我們有理由相信,未來的城市將更加安全、更加智能、更加宜居。年輕一代將在這樣的環境中茁壯成長,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發展的重要力量。讓我們攜手共進,為構建韌性智慧城市、守護美好家園而努力奮斗!
我要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