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中國地震臺網測定,1月7日9時5分,西藏日喀則市定日縣(北緯28.50度,東經87.45度)發生6.8級地震,震源深度10千米。初步統計,地震造成人員傷亡。
地震作為一種破壞性較強的自然災害,我們無法阻止其的發生,只能想辦法積極應對。近年來,國家大力提倡智慧
城市建設,許多城市把建設智慧城市作為未來發展重點。我國作為一個地震多發的國家,智慧城市建設中也要將地震因素考慮在內,不斷提高智慧城市的防災減災能力。
那么,智慧城市該如何提升對地震的防御水平,幫助地震多發地區避震減災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科普一下,智慧城市建設中的幾大熱點技術是如何在地震預防和救援重建中發揮智慧作用的。
地震秒級預警系統
近年來,在5G、
云計算等技術加持之下,被監測到的地震數量不斷增加,但在地震監測、計量等領域依然存在不夠精準的問題,急需新技術、新方法的植入。我國“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于2018年正式啟動,目前“跑贏地震波,劇烈震動來臨前打聲招呼”的秒級地震預警服務目標正在實現。
北斗衛星災情預警系統
北斗通信在地質災害預警中具有重要作用。利用北斗系統的短報文與位置報告功能,可以實現災害預警速報、救災指揮調度、快速應急通信等,極大提高災害應急救援反應速度和決策能力。在災區通信中斷的情況下,北斗短報文通信服務可以作為應急通信手段,實現災區與外界的溝通聯系,確保信息暢通,為救援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是氣象災害來臨前最重要的警示燈,是防災減災必不可少的消息樹。隨著氣象災害風險防范制度逐步健全,“城市智能氣象大腦”可根據災害天氣智能化制定最優觀測策略,充分發揮不同類型觀測設備的觀測效能,對高影響天氣進行追蹤告警,實現災害天氣的“早監測、早發現、早預警”,構筑起災害天氣監測追蹤“天網”,為城市運營與管理部門提供及時詳細的天氣監測預警信息。
BIM技術
BIM 技術在地質災害的監測預報、震害防御、搶險救災應急、制定救災方案與重建等領域越來越發揮重要的技術保障作用,其先進性、實用性和可靠性也經歷了實戰的檢驗。
技術人員運用BIM 技術,快速搭建震區三維模型,直觀展示震區路網構成與地質災害情況。為快速做出救災決策提供依據,為災后救援“黃金72 小時”爭分奪秒。BIM模型信息的完備性、關聯性、協同性在防災減災方面的應用,除了能減少由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外,還將為預防地質災害產生的損失帶來積極影響。
云計算技術
云計算可以應對突發地震引起的網絡流量巨增,促進地震科技協同研究環境的建立。同時,隨著云計算的發展,地震科學數據共享應用云計算的技術模式在數據挖掘、數據加工、數據利用、數據管理、數據存儲、數據遷移等方面可以得到便捷的發展,使地震科學數據共享服務得到提升。
結語:構建“智慧城市”,其中一個關鍵點就是如何“智慧”地應對自然災害給城市帶來的影響。抓住智慧城市建設的契機,充分利用其信息資源和先進的支撐技術,實現城市防災減災體系的“智慧化”,優化提升城市防災減災體系的運作效果,從而更好地實現城市防災減災,是城市發展建設中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