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3月26日,生態環境部召開例行新聞發布會,生態環境監測司司長蔣火華就我國生態環境監測領域的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作出系統性回應。據悉,我國正通過數智化轉型加速構建現代化監測體系,其中以DeepSeek為代表的AI大模型已在多地得到初步應用。
針對記者關于AI技術在環境監測領域應用的提問,蔣火華表示,當前生態環境監測具有科技含量高、數據資源豐富的特點,與人工智能技術存在高度契合性。他特別指出,自2022年起,生態環境部積極探索人工智能在監測領域的應用;2023年以來全力謀劃推進監測技術裝備的數智化轉型。近期印發《國家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數智化轉型方案》,標志著我國環境監測正式進入智能化升級新階段。
據披露,多項AI技術應用已顯現顯著成效:空氣與
水質監測通過國控站點改造實現"無人運維",現場運維頻次和耗時降低70%;采用
無人機采樣和全自動"黑燈實驗室"分析技術,使采樣耗時、人力投入及運輸成本縮減超50%。生物多樣性監測引入紅外相機、鳥類鳴聲
記錄儀等智能設備,實現自動化監測且識別準確率達85%以上。聲環境監測設備新增聲源識別功能,可精準區分機動車噪聲與自然聲響。
蔣火華介紹,近日生態環境部聯合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等部門發布的《關于促進環保裝備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明確提出研提出圍繞環境監測等領域研發一批環保
機器人、遠程運維裝備,加快虛擬現實、數字孿生等先進技術推廣應用。
未來生態環境部將持續推進智能監測裝備研發,通過構建更智慧的監測體系守護生態環境。數據顯示,通過數智化改造,我國環境監測在運維效率、數據精度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均實現跨越式提升,為精準治污提供堅實技術支撐。
素材來源:生態環境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