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的LED顯示屏才是好的
2012年06月08日 14:02:58來源:投影時代點擊量:3037
導讀從目前的彩電市場來看,節能、高清晰、超薄超輕的平板電視已成為市場主流,特別是采用了LED背光源的平板電視,在賣場里銷售的比較火熱。那么,采用了LED背光源的電視就叫LED電視了嗎,具備什么條件才是LED電視?選購LED電視的時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呢?接下來筆者就將和大揭曉LED的秘密,之后再幫大家支招,教您選購LED電視,有需要的朋友不妨看看。
中國安防展覽網訊 由于生產LED顯示屏的原材料稀有氣體的充足,LED顯示屏在中國的發展已經有些年頭了。LED顯示屏在市場上也十分熱銷。然而大多數人們對于LED卻不是很熟悉,在選購LED產品時,頭腦里沒有具體的概念。究竟什么是LED電視?選擇LED產品時要把握哪些要點呢?
LED電視
從現實角度來說,采用了LED背光源的電視還是液晶電視,叫它LED電視似乎是不正確的。因為這種所謂的“LED電視”和真正嚴格意義上的LED直接成像電視還是有著很大的不同。這里的“LED電視”本質上仍然是液晶電視,只是將液晶電視的背光源換成了光學特性更好的LED光源罷了。
嚴格意義上的LED電視是指完全采用LED(發光二極管)做為顯像器件的電視機。它具有超薄、節能環保、壽命長、色域廣等優勢。而目前所謂的LED電視只是使用LED照亮屏幕的LCD液晶電視。它可以有兩個方式達到這一目的:將顯示屏的整個背面換成LED(所謂“直下背光”),或在周邊放上LED(所謂“側光”)。這兩個技術的使用,使電視耗能低于等離子電視和使用熒光管的液晶電視。
LED電視雖然不是什么創新商品,但市面上真正的LED電視又很少,所以消費者在選購LED液晶電視時仍需綜合考量。
LED要選購更節能省電型
目前市場上雖然很多電視機品牌都在打“節能”牌,但各種說辭仍讓消費者感到一頭霧水。而節能并非簡單看功耗,關鍵要看“能效指數”(能效指數由屏幕亮度、面積和平均功耗等參數得出)。就了解,我國《平板電視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標準已經出臺,新出臺的《平板電視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級》規定,平板電視能效被分為3個等級,1級代表佳節能效果,2級是節能產品認證的低要求,3級為市場準入等級,這意味著,消費者只要認準國家統一的能效標識,就不怕再冤枉買回“能耗大戶”。
LED要選擇技術成熟型
LED電視作為一項新型技術產品,任何消費者都不愿意成為企業新品的“試驗者”。因此,選購LED,企業的LED技術成熟度顯得尤為關鍵。那么技術成熟表現在哪些方面呢?
首先該品牌的LED技術研發要早,并且要有自己的LED液晶模組生產線;其次從產品線上來說,要選擇產品規格多,產品線完整,可以全系列、多系列生產LED的電視品牌;再者,產品本身要具備高清音視頻超強解碼技術。高清音視頻解碼技術不僅僅指H.264,要音頻、視頻全高清、全兼容才行,簡單的判斷標準就是:看高清格式能否支持VC1,高清音頻格式里能否支持DTS音效。
據了解,我國主流的家電企業像康佳、長虹、海信等在LED液晶電視方面投入較大,為了達到更好的節能效果,彩電廠商紛紛研發出自己的節能技術與LED背光源相配合,生產的平板電視產品節能效果更好,應用功能更加,滿足了消費者多元化的使用需求。一般情況下,一級能效的彩電產品會更加省電些,還能得到能效補貼,選購這樣的產品消費者獲益會多些。
LED要選散熱好的
纖薄是LED產品的一大優勢,但多數品牌產品的自身設計卻忽視了電視機散熱的問題。*,超薄設計必然會導致一些芯片、線路、元器件的壓縮,從而縮減了散熱空間,散熱不暢對產品性能的穩定性是十分不利的。特別是隨著尺寸的增加,所需的LED背光燈數量也要增加,背光模組占到整機發熱量的80%,從而帶來能耗的增加,因此,大尺寸超薄LED電視對散熱技術的要求更為挑剔。
超薄和散熱的兩難問題如何實現兩全,在這一方面做得比較突出的是海信和長虹。海信LED研發工程師說,背光模組和電源板是液晶電視的兩個發熱大戶,通過提高液晶屏的透光率和智能動態背光控制以及提高電源轉換率能夠大幅降低背光模組工作能耗,降低能耗是減少發熱量的根本,時采用絕緣和導熱性能更好的納米硅膠對內部重要元器件進行導熱散熱,有效的地解決了超薄液晶電視的散熱問題。
長虹電視也比較注散熱情況,長虹彩電外觀設計一般情況下都保持簡約時尚的設計,在發熱量較大的配件位置都配備了散熱網口,保持強勁性能的同時時刻保障散熱性能良好,讓機器能夠在一個安全的溫度下長期穩定的工作,較好的解決了超薄液晶電視的散熱問題。
隨著LED液晶電視的火熱,人們關注環保意識的增強,節能環保型產品必將成為平板電視的主流產品。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