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與智慧城市雙贏路:城市化報告出爐
2012年11月01日 09:51:36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點擊量:6899
導讀昨天(2012年10月31日)在北京發布的《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公布的數據中顯示,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在50個樣本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水平評估中,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前三名,在城鄉發展動力、質量、公平及各分項指標上都居前列。
中國安防展覽網訊 昨天(2012年10月31日)在北京發布的《2012中國新型城市化報告》公布的數據中顯示,2011年,中國城市化率突破50%,在50個樣本城市的新型城市化水平評估中,上海、北京、深圳位居前三名,在城鄉發展動力、質量、公平及各分項指標上都居前列。這份報告是繼2009年之后專門研究中國新型城市化戰略的第四部年度報告。相比較西方發達國家,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十分迅速。近年來風行世界的智慧城市建設在中國已經如火如荼的展開。新型樣本城市正式智慧化城市的好體現。智慧城市建設安防監控是*的領域,在城市公共安全中甚至可以說是不容欠缺的領域。智慧城市建設促進安防產業騰飛,安防行業又為智慧城市帶來哪些推動效果?
一、智慧城市建設促安防產業騰飛
1、智慧城市概念
智慧城市是借助物聯網、傳感網,建設信息通信基礎設施平臺、示范工程,加快產業關鍵技術攻關,構建城市發展的智慧環境,形成基于海量信息和智能過濾處理的產業發展、社會管理等模式。智慧城市主要涉及城市的智能建筑、智能家居、路網監控、智能醫院、智能交通等諸多領域。目前,在國家政策的扶持下,智慧城市建設在全國如火如荼地開展起來,與之相關聯的安防行業也將迎來發展的“春天”。
2、智慧城市安防產業規模
今年6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大力推進信息化發展和切實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提高社會管理和城市運行信息化水平,建立全面覆蓋的社會管理綜合信息系統,推動城市管理信息共享,推廣網格化管理模式,加快實施智能電網、智能交通等試點示范項目,引導智慧城市建設健康發展。根據《規劃》,工業和信息化部將支持重點領域應用示范工程,具體包括智能工業、智能農業、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電網、智能環保、智能安防、智能醫療與智能家居9大領域。這9大領域大部分是智慧城市的組成部分,將為智慧城市建設提供堅實的基礎。
除了國家政策扶持之外,各個地方政府也加大了智慧城市的投資力度。北京、上海、廣州、深圳一線城市和杭州、廈門、珠海等一些經濟較發達的城市紛紛走在智慧城市建設的前列。此外,湖北、湖南、山東、遼寧、四川、河南、安徽等省則提出建設智慧城市群。例如,湖北省的智慧城市群涉及17個省內城市;廣東省的智慧城市群涉及21個省內城市。
業內人士統計,上海、北京等大型城市在智慧城市建設中的投資規模在150億元~200億元;山東、浙江、江蘇、湖北等5個省份的智慧城市群投資規模分別達到500億元;河南洛陽、駐馬店以及湖北荊州等33個中等城市的建設投資規模將達到20億元~30億元;浙江慈溪等部分中小城市的建設投資規模在2000萬元到5000萬元不等。
3、智慧安防挑戰與機遇并存
受到利好政策的影響,與之相關聯的安防行業將迎來新一輪的繁榮期。但是,不少業內人士指出,在機遇背后也存在各種問題。
天津天地偉業數碼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戴林表示,在智慧城市建設的過程中,需要運用很多高新技術,這對傳統的安防解決方案提出了新的挑戰。比如,前端設備需要快速、有效地進行智能分析;傳輸過程需要更大的帶寬;存儲方面需要海量存儲方案;顯示設備需要高分辨率、新的接口和顯示設備;集中管控需要新的架構來適應高分辨率、高帶寬、新接口的控制和轉變等。
面對這些挑戰,中國安防技術有限公司戰略官曹國輝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他認為,這些來自技術層面的挑戰對于一些實力雄厚的大企業而言,問題不大。目前,參與其中的安防類企業,需要對物聯網與智慧城市產業鏈中的各個領域,如消防、節能減排、再生資源類領域,深度挖掘行業用戶需求,并提供不同的“一站式”解決方案。此外,根據不同的業務特征,形成獨特的創新商業模式,獲取超額的利潤和附加值,減少企業的競爭壓力。
二、安防產品在智慧城市建設領域的應用
作為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部分的智能建筑領域將會是安防產品發力的主要領域之一,例如視頻監控、出入口控制(包括生物識別、停車場管理等)、防盜報警、樓宇對講(與電子巡更、公共廣播同屬于社區安全防范設備)等4大類設備都將在這一領域得到大面積的應用,在智能建筑發展方向之一的智能家居實現之后,主人外出的時候只需要在手機中下載相應的軟件就可以和家中的視頻監控設備取得聯系,通過手機監控畫面時刻關注家中的一切情況。此外,像電子巡更、公共廣播、防雷電、樓宇設備控制和智能家居等設備也將在智能建筑中得到應用,并發揮其重要的作用。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