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在城鎮化建設方面,明確提出“要推動數字城市建設,提高信息化和精細化管理服務水平,提高城鎮化質量”。同時,當前,在全社會倡導節能減排的大背景下,發展“綠色IT”已經成為政府和全行業的共同呼聲,其技術和創新應用日益活躍,甚至成為推動IT產業發展新的動力。智慧城市成為城市建設重要方向,然而,專家提醒,智慧城市建設需要腳踏實地,不可人云亦云。
綠色IT打造智慧城市
城市的發展、建設和管理以及公共服務能力的提升,離不開信息網絡的有力支撐。當前,我國智慧城市、數字城市的發展方興未艾,已經成為提高城鎮化質量、推進內涵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舉措。同時,推進智慧城市建設,還將促進產業鏈升級,催生出智慧交通、智慧醫療等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直接拉動作用的新興產業。
在以綠色IT建設智慧城市方面,各城市的高新產業園區發揮了不小的作用。南京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由江蘇省政府、南京市政府共同創建于1988年9月,1991年3月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首批也是江蘇省高新區。規劃面積16.5平方公里,已開發10平方公里,擁有企業近2000家,經濟總量在高新區中位居前列,是江蘇省南京市具活力的經濟增長點。南京市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助理楊萬鳴表示:談到節能減排,作為我們高新區有20年的發展,一直專注于創新,我們高新區一直以兩個方面在發展。一是扶持和鼓勵企業為節能減排提供解決方案。高新區為它提供研發、科技轉化、資金平臺。第二個在進入高新區的項目和企業,把有污染高能耗的產業排斥在外。
對IT企業來說,數據中心對能源需求是高密度的。近年來,廣東省在節能、節電上卡得很緊,在數據中心的節能設計上動了很多腦筋,在建設數據中心(IDC)的時候,以節能減排作為考核指標。深圳軟件園管理中心主任徐紹禹介紹說:和2005年相比,深圳市碳排量放降低了56%,萬元GDP能耗是0.47噸標準煤/GDP(萬元),而全國平均水平是0.7噸標準煤/GDP(萬元)。深圳市在節能減排方面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軟件園區、IT企業也貢獻了自己的力量。
在智慧城市的建設過程中,綠色節能技術的采用*,IT企業的參與*。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作為IT企業的聚集地,對綠色節能技術的推動,將使得整個產業的節能環保意識得到整體提升。
智慧城市建設不可人云亦云
在我國一些城市的已著手開展“智慧城市”建設并取得一定成果,如同上海,可以學習它,但是切不可出現盲目投資、照搬照抄,完全的人云亦云。經過十幾年城市信息化的發展,各城市已積累了大量數據資源和信息系統,智慧城市建設是在前期成果基礎上提升發展,以小代價創造大價值。遵循這一思路,智慧城市需要摸索自己建設的重心,探索出屬于自己、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徑,就比如說,從智慧城市試點申報的項目和規劃來看,城市用水問題是需求的重點。以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樂從鎮為例,智慧城市建設整體投資約112億元,其中水網管網等改造建設約12億元,占總投資的10.7%。再以中部城市鄭州為例,智慧城市建設資金約291億元,其中水系統和改造費用約65.1億元,占比22.4%。
智慧城市不能變為“空中樓、水中月”
住房城鄉建設部仇保興副部長提出:“不解決現實問題的智慧城市方案,就是白智慧;智慧城市建設的應用點不能脫離實際應用,單純追求智慧目標”。我們認為:智慧城市的建設必須以國情為基礎,以應用為先導,將現實需求作為應用系統建設的出發點和立足點,摒棄以炒作概念、夸大技術等手段操縱實際需求和系統建設的惡習。
根據對城市整體發展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可將智慧城市應用系統的建設分為智慧城市核心應用、智慧城市延伸性應用,優先建設以智慧城市地理空間框架為基礎的城市公共信息平臺,逐步完善關系城市建設和發展命脈的智慧規劃、智慧國土、智慧城建、智慧市政、地理國情監測等核心應用;并進一步向智慧旅游、智慧社區、智慧文教等應用擴展,保證智慧城市切實有效“落地”,形成智慧政務、智慧產業和智慧民生的有機體系。
未來的三到五年,甚至十年,智慧城市試點建設都處于進行時,我們在探索中求進步,求提高,終實現我們智慧中國的大目標。智慧城市建設的大船,已經揚帆起航。
關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態。智慧城市基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網絡、Fab Lab、Living Lab、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營造有利于創新涌現的生態,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可持續創新。
下一篇
AI驅動專業視聽新生態 北京 InfoComm China 2025盛大開幕
作為亞太地區音視頻集成領域的標桿盛會,本屆展會吸引了全球近700家展商及數萬名專業觀眾。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