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預警7秒生成 帶來人類安全福音
2013年03月20日 10:07:52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點擊量:7870
導讀2013年3月18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宣布該研究所在相關部門支持下,初步建成了目前覆蓋面積為4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系統,該套系統總價值1.6億元。據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介紹,預警系統采用“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可為覆蓋區域及其周邊的8000萬人和高鐵、地鐵、化工、核電等生命線工程提供地震預警服務。
中國安防展覽網訊 2013年3月18日,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宣布該研究所在相關部門支持下,初步建成了目前覆蓋面積為4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系統,該套系統總價值1.6億元。據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所長王暾介紹,預警系統采用“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可為覆蓋區域及其周邊的8000萬人和高鐵、地鐵、化工、核電等生命線工程提供地震預警服務。古往今來,地震預警對于現實的作用不言而喻,地震預警技術的提升為人類安全帶來福音。
地震預警,受益甚廣
其實說起地震預警系統,恐怕不少的朋友還是非常陌生的。畢竟在我們的潛意識中,地震始終扮演著一個神秘恐怖又不可預測的角色,那么這套系統又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呢?
據了解,目前的地震預警系統主要包括地震監測臺網、地震參數快速判測系統、警報信息快速發布系統和預警信息接受終端。這套系統在應用中大的特點在于的實時監控功能,以及迅速的響應特點。由于地震在形成的過程中,是由于地下幾公里至數百公里的巖體發生破裂或者錯動,從而造成向四周發生的沖擊波。由于這個沖擊波從震中到地面存在一個時間差,因此,地震預警系統也就是借助這減短的時間差來完成向外界的通報。
在網上有如此的一個例子:如果汶川發生地震的話,它的沖擊波到成都可能需要二十幾秒,而如果更加敏感的地震監測系統僅用了五秒就感受到地震的沖擊波,而后用十幾秒的時間進行信息的自動發布,那么剩余的那幾秒則成為人們對地震應急應對下的寶貴空余時間。而這也就是當前地震預警系統發揮的主要作用。
不過,地震預警的局限性也正是基于它的工作特點,比如如果震中距離監測點太遠,或者是地震深度較淺的話,那么地震預警的預警時間也就必然會被相應的擠壓,終使人們幾乎難以在預警系統中受益。
四川智造:技術
7秒,響應速度世界:對于地震預警系統,每多提前1秒時間發布地震預警信息,將減少更多的人員傷亡和次生災害的發生。我省自主研發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預警發布時間平均為7.0秒,日本平均為9.0秒。
消除地震誤報和漏報:已建成的地震預警臺網,從2011年6月正式運行以來,實現大于2.7級以上的地震無漏報和誤報。
預警盲區半徑小:預警盲區往往是地震災害重的區域,盲區半徑的進一步縮小將更大限度地減少地震造成的損失。該地震預警技術系統通過自主創新的世界*的融合現地法和異地法技術以及全系統的技術優化,使預警盲區半徑縮小到約24公里,而日本的預警盲區半徑約30公里。
地震動態數據分析處理集成度高:四川省自主研發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創新地實現了基于地震波信息在臺站現場處理技術,由預警中心處理改變為臺站與預警中心共同處理,這樣就不需要把大量的非地震數據傳回預警中心,既提高了系統響應速度和可靠性,還減少預警臺網通信系統建設投入與系統運行通信費用。
預警信息發布更加有效:四川自主研發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實現了世界*的地震預警中地震烈度的聲音提示方法技術,不但實現了運用預警,還在警報中增加了烈度提示,這更有利于民眾采取相應的避險策略。同時,世界*的個性化電視地震預警技術實現了位置不同其預警信息就不同的個性化地震預警。
另外,基于IOS操作系統的預警方法技術和基于android、windows操作系統的預警信息接收客戶端的實現,豐富了接收終端,使其接收技術終端更符合市場發展方向。
預警應用,廣泛覆蓋
建設完成世界大地震預警網絡。根據地震多發區四川、云南、甘肅、陜西、河北、安徽等6省防震減災需求,建設了覆蓋面積40萬平方公里的地震預警系統,超過日本地震預警系統所覆蓋的37.7萬平方公里,成為世界大地震預警系統。
為高鐵地震緊急處置系統提供核心技術和設備。在現有地震預警技術基礎上,成功研發高鐵地震緊急處置系統技術,并為我國哈爾濱大連高鐵、合肥蚌埠高鐵地震預警緊急處置系統項目提供核心技術和設備,這是我國高鐵地震預警緊急處置系統。
為50多所中、小學免費提供地震預警應用。目前,已經在川、陜、甘等省,免費安裝了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服務器,其中包括北川中學、漢旺中學在內的50多所中、小學校,為近8萬師生提供地震預警服務。另外,滁州市一大型社區也安裝了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服務器,可為近10000居民提供預警服務,這是國內具有地震預警功能的社區。
利用地震預警技術在寶興縣、石棉縣、汶川縣、都江堰市逐步實施科技惠民計劃。在汶川縣、都江堰市已有少量地震預警監測臺站系統的基礎上,在寶興縣、石棉縣新建地震預警監測臺站,同時在以上4個區域的一些代表性的學校、社區、化工廠、高鐵等場所安裝地震預警接收及應用裝備,提高4縣(市)地震監測能力和防震減災能力。通過科技惠民計劃的實施,為全國已發生大震區、受大地震波及區、具有大地震發生大概率的區域的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及應用起到示范作用;為城市、農村地震預警系統建設和應用積累寶貴經驗。
延伸:地震預警新成果
2013年3月14日,美國地震學家凱特·哈頓14日接受新華社采訪時說,加利福尼亞州正在測試的地震預警系統11日在南加州發生地震前30秒成功發出警報。據哈頓介紹,這一地震預警系統通過設置在各地的感應器,將破壞力較小但速度較快的P波信息傳遞到與之相連的電腦,進而對地震位置、震級、時間等進行預測和報警。
2012年9月2日,由成都高新減災研究所研發的“ICL地震預警技術系統”在北京通過由四川省科技廳組織的科技成果鑒定。評審專家認為該系統處于國內先進水平,部分技術具有國內和先進水平。這是中國通過省部級科技成果鑒定的地震預警技術系統。該系統通過對地震波波形的監測、分析、匯總、綜合分析,實現地震預警的有關參數計算和估算,生成地震預警警報,實現了地震預警信息的秒級響應發布。同時,該系統還實現了地震預警的多途徑發布,預警信息可以通過手機、計算機、廣播、電視及地震預警信息專用接收終端等途徑進行發布。
2011年8月,美國發生一場地震并導致一座核電站關閉。一個月后,加利福尼亞州的地震學家成功測試了一個地震預警系統。這一系統能夠在探測到斷層斷裂產生的個能量脈沖時發出早期預警。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