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識別發展 政府組織功不可沒
2013年03月21日 10:01:19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整理點擊量:1494
導讀生物識別技術是一種根據人體特征進行識別的先進技術。這些特征可以包括人臉、指紋、虹膜、聲音、簽名、手掌、靜脈和DNA。目前的人體識別方法如*明文件和PIN識別碼等無法應對日益增長的嚴格安全需求,為生物識別技術市場提供了高增長機會,同時該技術也很受歡迎,因為像人臉、指紋、手等生物識別特征并不會丟失、被盜或容易偽造。生物識別范圍應用,市場發展狀況如何?
中國安防展覽網訊 生物識別技術是一種根據人體特征進行識別的先進技術。這些特征可以包括人臉、指紋、虹膜、聲音、簽名、手掌、靜脈和DNA。目前的人體識別方法如*明文件和PIN識別碼等無法應對日益增長的嚴格安全需求,為生物識別技術市場提供了高增長機會,同時該技術也很受歡迎,因為像人臉、指紋、手等生物識別特征并不會丟失、被盜或容易偽造。生物識別范圍應用,市場發展狀況如何?
亞太區:2016年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將超9億美元
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新分析發現,2011年生物識別技術市場收入達5億美元,預計到2016年,將以12.6%的年復合增長率增長,達到9.05億美元。隨著亞太地區眾多新興經濟體的發展,民族識別和邊境安全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非常必要的。因此,較之于北美、中東和歐洲市場,亞太地區的生物識別技術市場將迎來更快的增長速度。
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的研究分析師SusanSahayan表示:“亞太地區的許多國家已開始實施國民*計劃,進行居民識別和跟蹤武裝分子。然而,由于金融危機、政府預算緊縮以及實施全面的生物識別系統需要較高的初始投資,許多項目被推遲或擱置。”
北美:將成生物識別主要戰場
市場研究網站近發布了其新報告“下一代生物識別技術市場預測及分析(2012年-2017年)”。這份報告涵蓋了各種生物識別驗證技術,如人臉識別、虹膜識別、指紋識別、手掌識別、靜脈識別、簽名識別、DNA識別。而人臉識別、指紋識別和虹膜識別常用于大多數應用系統。由于高準確率和低錯誤拒絕率(0.0001%~0.94%),虹膜識別在不久的將來將顯著應用。
這份報告將生物識別技術市場劃分為各種應用領域,如政府、國防、銀行及金融、旅游和移民、醫療保健、消費電子、商業安全、家庭安全。由于安全威脅日益增多,如非法移民、ATM非法交易等,都推動著生物識別技術市場不斷發展。該市場的主要驅動之一是政府在范圍內的生物識別技術投資。生物識別技術主要用于政府、旅游、移民、銀行和金融及國防等。
本報告涉及生物識別技術市場的所有驅動因素、限制以及機會,并概況生物識別技術領域的主要企業。這份報告提出了生物識別市場競爭格局,包括關鍵增長戰略,制定了生物識別技術市場的整個價值鏈,并通過Porter五力模型分析了生物識別技術市場。報告預計,2017年生物識別技術市場將達到138.9億美元,復合年增長率估計18.7%。北美市場將成為生物識別技術市場的主導。
歐洲:嚴格規范助力生物識別市場成長
歐洲各國政府通過嚴格的安全標準和特殊規范,使得歐洲地區的生物識別技術市場在近年內取得了快速成長,2010年市場規模超過6億歐元。除了推行民航組織(ICAO)和生物識別應用程序接口聯盟(BioAPI)等行業組織制定的一系列標準外,歐洲各國在普及生物識別護照、國民*計劃和第二代申根信息系統的同時,積極推動生物識別技術產業的發展。Frost&Sullivan公司的研究顯示,目前歐洲市場關鍵的增長領域包括非指紋自動識別系統(Non-AFIS)、指紋自動識別系統(AFIS)、面部識別、掃描眼(虹膜和視網膜)、掌形、聲音驗證和簽名驗證等。
生物識別產業未來發展方向
1、各國政府和行業組織將對推動產業發展起到巨大作用
各國政府出于國家安全考慮,實施的生物識別護照、國民*計劃等政策很大程度上對生物識別技術的研發設計、普及應用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而生物識別和鑒定協會、生物識別聯盟、生物識別應用程序接口聯盟等行業組織在行業標準制定、交流培訓、協調政府與產業界等方面也功不可沒。
2、自動識別技術相互整合,產品趨于復雜化
自動識別技術相互整合是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一方面,生物識別技術與其他的新興自動識別技術,如射頻卡、智能卡、二維條形碼、RFID等未來有進行結合的可能;另一方面,不同的生物識別技術,如指紋識別、虹膜識別、語音識別等互相結合,形成多重生物識別技術,能大大提高識別的準確性。目前歐美等發達國家的廠商都把注意力投向了復雜大系統、多重生物識別技術(multi-biometrics)融合的中產品及應用。
3、行業內并購重組頻繁,寡頭化發展明顯
近年來,的生物識別技術主要企業通過有計劃、頻繁地進行同行并購、重組,目的在于獲得多種技術,用以開發多重生物識別融合產品,并且減少競爭對手,獲得更大的市場份額。目前,規模以上的生物識別技術企業僅有20家左右。未來行業內并購重組仍將繼續,寡頭化發展明顯。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