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建設重點明晰 安防企業受益在即
2013年06月07日 15:12:43來源:中國安防展覽網點擊量:3423
導讀智慧城市是以物聯網、互聯網等通信網絡為基礎,通過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方式,讓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以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發展、智慧服務便民為主要特張的發展新模式。近日,有專家表示智慧城市規模擴大,7年內有望增3倍,安防企業直接受益。
中國安防展覽網訊 智慧城市是以物聯網、互聯網等通信網絡為基礎,通過物聯化、互聯化、智能化的方式,讓城市中各個功能彼此協調運作,以智慧技術高度集成、智慧產業發展、智慧服務便民為主要特張的發展新模式。近日,有專家表示智慧城市規模擴大,7年內有望增3倍,安防企業直接受益。
智慧城市建重點清晰
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城市化運動成為全區為亮麗的一到奇觀,有成績、有經驗、有問題、困惑與挑戰。尤其是城市病在加速蔓延,交通擁堵,能源短缺,環境污染、社會治安與規劃等問題,已經使城市發展面臨巨大挑戰。而智慧城市技術的引入卻給城市發展帶來了新的希望。
從本質來看,智慧城市是充分利用現代信息通信技術,匯聚人的智慧賦予物以智能,使匯集智慧的人和具備智能的物互存互動,以實現經濟社會活動優化的城市發展新模式和新形態。在6日召開的云計算與智慧城市專題論壇上,浙大國脈智慧城市研究中心主任楊冰之演講稱,目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有以下五個重點:
產業:在產業轉型升級的形勢下,智慧產業的發展成為智慧城市建設重點。
基礎設施建設:智能化信息基礎設施建設是智慧城市建設的先決條件。
管理:新的歷史時期對政府的社會管理能力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智慧政府、智慧城管及智慧警務成為智慧城市建設熱點。
人才:智慧城市建設首先需要智慧人才,因此各地將智慧教育、智慧校園等建設列為重點。
民生:民生問題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熱點問題,因此智慧社區、智慧醫療等的建設受到青睞。
另外,楊冰之還總結了我國智慧城市發展呈現的三大趨勢:
區域試點的特區化:比如佛山禪城城域物聯網、寧波杭州灣新區智慧新城以及天河智慧城。
民生焦點之衣食住行:嚴峻的食品安全形勢將助推智慧農業發展;嚴重的環境污染問題將使智慧環保產業受到追捧;汽車業發展與交通擁堵將對智能交通、車聯網及智能汽車產生作用。
時代熱點之電商與房產:電子商務熱將助推智能物流發展;房地產熱將對智能家居及智能安防產業發展產生積極影響。
智慧城市規模7年內有望增3倍,安防企業直接受益
以“大數據大帶寬推動云計算應用與創新”為主題的第五屆中國云計算大會6日繼續在北京舉行。智慧城市成為關注熱點。與會專家認為,智慧城市是云計算好的應用之一,其帶來的商機有望從去年的60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200億美元,其中安防產業是一個重要增長點。
在6日的會議上,中國臺灣云端運算產業協會副理事長、英業達公司顧問王瑋表示:“現代化發展共同的愿景是要達到"永續生存、民生福祉、經濟發展"。那么我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就是用信息產業發展智慧城市。”
王瑋認為,智慧城市是大數據好的應用,也是大數據重要的應用,因為它可以讓我們生活得更好。其帶來的商機有望從去年的60億美元增長到2020年的200億美元。
根據廣發證券的研究報告,智慧城市領域有三條主線存在真實景氣需求,分別是安防、智慧醫療與智慧交通。
大會期間,中國電子學會云計算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德毅重點提到了智慧交通。“城際道路,北京到天津,路是新的,交通指示牌很規范,我們的實驗已經可以實現自主駕駛。”
王瑋則明確提到了安防領域。他說,不管在大陸還是在中國臺灣,近很多重要的刑事案件都是靠視頻偵破的。
“新竹市有1500個監視器,如果你車子丟掉的話,只要你輸入車牌和在什么地方丟掉的,它可以自動幫你找到過去幾個禮拜這個車的行蹤,還可以找到你丟的車到底在什么地方。”
近年來,在智慧城市的數據支持下,全國各地的平安城市建設發展迅速,越來越多的城市及用戶正感受到這一工程帶來的好處。目前,市場上承建省級平安城市項目多的企業是中興通訊,共承建了200個平安城市監控項目應用。這些項目在吉林、遼寧、重慶等多個省市服務于相關部門。預計未來還有更多地方政府進行平安城市建設。此外,安防產業鏈上的代表公司還有海康威視、大華股份、銀江股份、安居寶等。
關于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技術支撐、知識社會下一代創新(創新2.0)環境下的城市形態。智慧城市基于物聯網、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以及維基、社交網絡、FabLab、LivingLab、綜合集成法等工具和方法的應用,營造有利于創新涌現的生態,實現全面透徹的感知、寬帶泛在的互聯、智能融合的應用以及以用戶創新、開放創新、大眾創新、協同創新為特征的可持續創新。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