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科技動態】生物識別技術經歷了相當長的時間。1665年,馬賽羅·馬爾皮志(Marcello Malphighi)發現指紋的獨特圖案;1880年,蘇格蘭外科醫生亨利·福爾茲(Henry Faulds)發表了一篇論文,論述指紋在*明的應用;1994年,約翰·道格曼(John Daugman)開發了個虹膜掃描及辨識的算法,并申請了;幾年以后,德國波鴻大學的克里斯朵夫·馮·德·馬爾斯伯格(ChristophvonderM alsburg)開發了一個被稱之為ZN-Face的系統,可在不的圖像上進行面部特征比對。如今,大多數主流生物識別技術都是基于指紋,掌紋,瞳孔,面部及聲音辨識。除了以上物理特征辨識以外,行為特征辨識也漸漸流行起來。后者為基于人們行為特征而進行的辨識,如打字節奏或者行走姿勢。
打字節奏識別又稱為輸入行為生物識別技術。人在打字的方式是有不同,而這種差異很大程度上是視覺無法捕捉到的,但是電腦卻可以通過觀察區分出不同的打字者。例如,你敲擊不同按鈕時所間隔的時間、你指尖按壓每個字符按鈕的時長、你敲擊某串特殊字符的時間,等等諸如此類。
這些測量結果對于大腦來說十分細微,難以察覺,但是電腦則可以測量出到毫秒的事件。
如果你是從安全角度看這個問題,那確實很酷。已經有幾家網上一行在做生物識別技術,并且已經一段時間了,作為他們打擊詐騙的一部分,這聽起來是挺酷的。
但是,如果鍵盤行為生物識別術被用來泄露隱私,那又該如何是好?
如果有個網站檢測出你的碼字方式,那么可以很輕松地將這些信息加以濫用。
即使你使用了Tor之類的服務器來隱藏你在網上的行蹤,掩飾你的身份,然而某個特殊網站記錄下了你敲擊鍵盤的方式,你的身份很可能就會被出賣給想要知道的人。
反鍵盤識別:Keyboard Privacy
現在問題來了:鍵盤敲擊識別技術真的靠譜嗎?
安全研究者PaulMoore和PerThorshein聯手開發并測試了一個工具,可以將用戶與網站交互時的敲擊轉為常規方式,同時對人類無法察覺的差異進行了干預,終可以瞞過任何試圖識別或收集用戶打字行為的網站。
兩位研究者發布了一個Chrome中的拓展KeyboardP rivacy,可以讓你打字看起來完全不像你,而是像一個完全不同的人。
研發者在博客中表示,他們并不是試圖阻止所有網站使用鍵盤行為生物識別技術進行身份驗證:
正如我之前提到的,安全和隱私之間需要保持一個很好的平衡,這點很重要;很少有提升一個性能卻沒有其他方面衰退的情況(密碼管理器或許是個例外)。或許你并不介意訪問每個網站時泄露一些個人信息,或許是你的網銀要求你這么做,你可以根據不同網站需求設置是否要禁用這一插件。即使你的生物信息被泄露給第三方機構,除非你登錄這些網站時“碰巧”禁用了這個插件,否則就沒有什么危害。密碼的大問題并不是太長或者過于簡單,而是重復的使用。你的(有意或無意)行為被生物識別技術在不知不覺中分享于各個站點之間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