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纖通信和電磁兼容專家
——專訪北方交通大學光波技術研究所所長簡水生
2009年02月23日 11:00:30來源:國安防展覽網點擊量:18342
導讀專訪北方交通大學光波技術研究所所長簡水生。中科院院士,光纖通信和電磁兼容專家,他的一生都與我國的通訊工程事業相關相連。
【中國安防展覽網 訪談】簡水生(1929.10.25)光纖通信和電磁兼容專家。江西萍鄉人。1953年畢業于北京鐵道學院電信系。北方交通大學光波技術研究所所長、教授。建立了JN和IK函數,豐富了Bessel函數理論,研制成我國根偏振保持單模光纖;三萬至三十萬象素石英傳像光纖;雙窗口雙零色散光纖;動態單縱模激光器;異型鋼絲超強型束管式光纜系列。目前正在從事的國家重大課題有:利用漏泄波導綜合光纜和光纖陀螺實現高速鐵路列車實時追蹤系統的研究;OTDM光孤子通信關鍵技術的研究;光纖光柵色散補償的研究。
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簡水生(1929—),是北方交通大學光波技術研究所所長,中科院院士。他的一生都與我國的通訊工程事業相關相連。
1929年簡水生出生在萍鄉,并在這里度過了青少年時期。21歲那年簡水生考入北方交通大學,三年后因成績特優而提前畢業留校任教。1957年進入莫斯科電信工程學院攻讀研究生,他的導師是當時通訊線路研究柯普切夫教授。簡水生很尊重他的學識。但是在寫畢業論文時,因為簡水生對一個傳統的計算公式提出了異議,導致與柯普切夫教授爭吵,加之當時的時代背景,1960年簡水生不得不放棄了即將到手的博士學位回國。
回國后簡水生總是在思考著那次畢業論文的事情,倒不是因為與導師的爭吵導致學位的丟失,而是那個傳統的公式確實存在著局限。四年后簡水生終于取得突破,推導出一個統一的計算公式,并且由此而*了與當時蘇聯流行的理論“反射理論”不同的“消除螺旋式效應的屏蔽理論”。根據這個理論,簡水生主持研制出了新一代的小同軸電纜,其材料價格只有原來同類產品的1/5,而其抗干擾防衛度卻趕超了先進水平。這一成果首先滿足了成昆鐵路基本建設的需要,同時還為鐵道部、總參通訊部和郵電部采用。據統計,全國敷設這種電纜超過6萬公里,共為國家節約上億元資金。
只有富有挑戰精神和實干作風的人才能擁抱科學的春天。簡水生提出的關于鐵道運輸的“多臺機車增加供電區諧振回路阻尼,從而降低高頻干擾分量”的論斷,可以說是革新了我國通訊工程領域的傳統思路。1984年,京秦線通車后擬全線實行電氣化,但在鐵路線某地100米左右有一座軍用地下通訊站,根據傳統的常規方法計算測量,電氣化鐵路對通訊站會造成很大影響。要么鐵路改道,要么通訊站搬遷,但前者實際已行不通,后者則需耗時三年,光初期遷移費用就達2000萬元,責任重大。是否有第三條路可以走?簡水生承擔了這一重大課題。經過深入鐵道電氣化區段的石太線和寶成線上一個點一個點的實測,在分析大批實測數據之后簡水生驚喜地發現,在一個供電區有數臺機車行駛時,其干擾程度反比單臺機車小,并且經過理論計算,確實與實測相吻合。于是他大膽地提出了這個具有創新的理論,還由此提出了相關的屏蔽計算公式和環境屏蔽系數的測量方法。后來的事實證明簡水生的論述是完全正確的,即使在1986年京秦線達到設計大運量時,該通訊站仍不受影響。簡水生的論證為國家節約資金達2億元以上。
80年代中期日本利用其獨特的VAD法研制出石英多芯傳像光纖,并用之于工業、醫療、國防等領域,直接延伸了人類的視覺。但由于種種原因,日本對我國禁運。為了滿足國家的需要,簡水生嘔心瀝血,主持研制成功了30萬象素石英傳像光纖,經鑒定已達先進水平,當即被北京市國安局采用,創效益1000萬元。至1994年,簡水生院士已研制出3萬至30萬象素的石英傳像光纖系列,被評為振興北京產業高新技術之一,其中一個子項目獲得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三等獎。
一年之內能有兩項發明研究獲得國家,似乎有點超乎想象。簡水生在1992年里就獲得過這樣的榮譽。作為設計者,他主導研制出的“超強性束管式光纜”和“新光纖電流傳感器”均在1992年獲得國家。前者在1990年之前是只有美國、日本、德國才有能力生產的現代光纖通訊器材,1989年一場政治風波之后,西方國家借口對我國實行*,大搞封鎖禁運,而我國當時很多地方如亞運會工程、蕪湖—南京鐵路通訊系統、重點軍事設施都急需這種光纜。面對著國家的期盼,簡水生成功研制出了國產的達*水平的新型光纜,美國貝爾實驗室厲鼎毅博士曾稱贊簡水生在光纖光纜方面的研究成果“屬世界”。
1990年全國總工會在人民大會堂頒發“五一勞動獎章”,作為獎章得主的簡水生卻在工作室里操勞,人們驚訝地說:“教授,您這時應該在人民大會堂的!”簡水生搖搖頭,泰然一笑,指指身邊一大堆工作任務說:“‘雖云花是意中開,卻是喜從天上來’。對待榮譽,好的方式就是埋頭苦干。”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