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近日,一輛貨車因雨天視線不佳,途經紅綠燈路口時車速又過快,撞飛了騎自行車的女士。在眾多交通工具中,自行車是較環保輕便的,雖然,越來越多的人習慣開車出行,但隨著環保意識與運動娛樂方面的需求,自行車依然占有一席之地。但是關于自行車安全方面的保障卻被人忽視了。
既然現代科技這么發達,是否能夠利用科技來改善單車族的行車安全?如果能夠在街道上設立某種智能系統,全天候監控車輛與行人的流量,結合移動設備即時回報附近的路況,一定有助于改善單車族的行車安全,行人與車輛也能因而受益。
聽起來好像挺贊的,但是要付諸實行卻有實務上的困難。目前的道路監視器主要是用來監控馬路上的車輛,若要額外監控行人或單車族,勢必得擴大監視器的監控范圍,并導入人臉辨識系統之類的機制,還需要更的演算法。這么做鐵定得花上不少功夫,又有侵害隱私的爭議,要實現這個構想并非易事。
換個角度思考,如果改為采用較單純的紅外線影像,是否能夠降低成本與爭議呢?目前的紅外線感應技術相當成熟,也沒有無線射頻辨識(RFID)那種泄漏個資的疑慮,似乎是一條值得嘗試的途徑。
單車得跟汽車爭道,險象環生。
丹麥奧爾堡大學的莉凱·蓋德(Rikke Gade)就開發出一套概念性質的紅外線感應系統,效果十分理想。“紅外線影像的捕捉并不會受到光線影響,入夜也可以正常捕捉紅外線影像,就算全天候捕捉也不成問題。”蓋德說。
蓋德將紅外線攝影機架設在繁忙的十字路口上方,為了增加感應范圍,紅外線攝影機架設在大樓的制高點。攝影機將持續捕捉紅外線影像,同時利用電腦的演算法對影像加以分析。
“由于攝影機的影像分辨率偏低,有時甚至只有幾個像素的大小,要分辨出正確的紅外線影像并非易事。”蓋德說,“我們的研究團隊在這方面力有未逮,為了要分辨出該物體是行人、車輛、自行車,還是一只狗,就足以搞得人仰馬翻。”
利用紅外線攝影機捕捉到的物件移動路徑圖。
紅外線攝影機所捕捉的影像十分雜亂,必須根據地形幾何空間加以校正,讓影像里的每個像素都能對應到現實的座標位置,這部份得歸功于哥本哈根大學的索倫·尼爾森(S renNielsen)的幫忙。“當你找出每個像素所對應的現實座標位置,就可以建立一個影像與座標位置的資料矩陣。”尼爾森說。
這些資料讓研究人員得以看見行人或單車走進該區域,并追蹤對方的移動軌跡。自行車應該穿越十字路口,還是等車流量降低再移動?眼前那群行人到底是單純的徘徊,還是打算加緊腳步穿越馬路?這些疑問都可以利用搜集到的資料加以回答。
從影像中找出自行車,并記錄其移動路徑。
紅外線感應系統能夠紓解繁忙的交通亂象嗎?
“這套系統試著掌握十字路口的路況,尤其是車輛與自行車靠太近的情況。”蓋德表示,“舉例來說,汽車轉彎轉得太過突然,就可能迫近正好通過的自行車,一場車禍就有可能發生。我們的目標是找出車流與自行車流的動向,并在必要的時候發出警訊。”
上面這些內容不僅是理論,還是已經付諸實行的實務概念。許多先進國家也在進行類似的實驗,比方說在室內體育場架設攝影機,用來監控球迷的動線,以免發生人踩人的意外;新西蘭則是使用攝影機監控路口的車流量,并在必要的時候對交通進行控管,將車流疏導至流量較低的路線。
辨識車輛并不困難,至于辨識行人與自行車就頗有難度。
假如紅外線感應系統能夠發揮預期的效果,就有機會改善都會的交通亂象,替單車族帶來更多的安全。“電腦可利用演算法處理大量且復雜的即時交通資料,計算這個區域有多少行人與車輛,進而估算他們離去的可能路徑。這套系統除了有助于改善交通環境,還可以順便評估區域的經濟結構,甚至是生活機能的完備程度。”蓋德說。
蓋德的說法聽起來有點抽象,下面就用實例來說明:政府根據某個紅外線攝影機的追蹤資料,發現這個區域內的行人總是快步通過,很少在商店與公園停下腳步。政府就可以根據這份資料,在街道設立幾張長椅,給民眾一個休息的機會;或是干脆多種幾棵樹,給行人一個更舒適的步行環境。
就這樣,政府可以隨時調整該區域的機能結構,形成所謂的回饋循環。如果調整移動帶來正面效應,將有效提升該區域的生活機能;反之,若移動結果不盡理想,也可以立刻修正,不至于替市民帶來麻煩。
利用紅外線攝影機調適交通號志的示意圖。
既然紅外線感應系統這么厲害,是否有機會取代傳統的紅綠燈呢?答案目前還不甚明朗,但是的確有人朝這方向努力。英國紐卡索大學就在紐卡索的市中心進行實驗,在汽車擋風玻璃上安裝感應設備,根據路況動態調整號志,若前面有交通事故,還可以回報給駕駛。如果行駛在路上的是救護車,號志會自動變成綠燈以利救護車通行。
“舉例來說,當系統發現道路上的車輛速度偏慢,就會將這條路之后的4個號志變成綠燈。”紐卡索大學的教授,菲爾布萊絲(Phil Blythe)指出,“在交通打結或是車流量偏高的路段,其中的車輛有機會獲得較高的優先權,讓整體交通流量維持在標準以上。”
紅外線攝影機會偵測等紅燈的人數,動態調整下一個綠燈的持續時間。
紅外線感應系統只是眾多類似構想的其中一個,短期目標是改善自行車環境,長期目標則是改善整體的交通環境,進而讓傳統都會蛻變為智能都會。如果紅外線感應系統,或是任何概念類似的系統,能夠替單車族帶來更多的安全與便利,我們對此自然是樂觀其成。希望中國臺灣也能早日導入這類系統,對單車族甚至是行人都是一大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