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品牌專欄】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促進
智慧城市發展。那么我們如何去實現總理提出的目標呢?智慧城市的建設牽扯著方方面面,有賴于各方面的發展才能逐漸成熟。智慧城市所涉及的比較重要的一面——安防監控,目前的發展如何?它將走向何方?本文將結合國內已建成的部分“智慧城市”案例去剖析如何促進智慧城市發展。
景陽從2009年開始參與智慧城市的建設至今,積極參與了電信“眼”,移動“千里眼”,再到南昌,溫州,四川等地的智慧城市建設,在產品上從onvif協議到GB/28181協議全力支持各智慧城市建設;在技術上精益求精,從H.264到H.265,從1080P到4K不斷應用新技術去完善提升產品;用的服務,從產品供應到整體解決方案為全國各地的智慧城市建設貢獻著力量。在四川,我們參與了成都、德陽、阿壩等的智慧城市建設。
圖1、4K極清
圖2、紅外熱成像
首先,智慧城市的目的是什么?答案肯定是多種多樣的。但有一點毫無疑問的是——讓城市更低碳,更。
那么,目前的智慧城市能給我們帶來什么?1、實時視頻,使用頻率多的應該是交通控制指揮、各種大型會議和大型活動的現場監督管理;2、錄像,用于公安機關的調查取證。這些監控攝像機更多的服務于城市的管理,對于廣大的人民群眾其實沒有太大的影響。
智慧城市的現狀
這些安防監控從物理的建設架構上看,大多數是攝像機的聯網,少數能集成語音對講,各種報警設備,可以說只是初步實現了
物聯網;從海量的視頻數據看只能說是“大量數據”,和真正的“大數據”不可相提并論,在大數據挖掘上“挖”得還不夠深。
從“低碳、”的角度看,這些安防
監控系統已經顯著提高了城市的管理效率,但是這還遠遠不夠;而且在“低碳”的目標上,安防監控還遠沒有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比如,當我們要從確定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的一個人或者一輛車甚至它們出現活動軌跡時,我相信很多人面對海量的視頻數據是非常崩潰的。對于智慧城市的使用人員來說,他們的要求其實很簡單——提供有效的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集成與創新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文就從智慧城市的基礎開始,用集成創新的角度看,智慧城市里的安防監控該如何去發展。所謂“大道至簡”,本文把它劃分為三部分,分別是前端攝像機,傳輸網絡,后端平臺三部分去闡述如何進行集成創新。
前端集成——微數據中心
前端攝像機——前文提到,目前已建成的前端攝像機,部分已經集成語音對講和各種報警設備,這種集成更多的是基于物理上的對接,在信息的集成處理上大多數時候還是單獨分開的,對于數據的整合挖掘還不夠。比如語音對講部分,雖然大多數攝像機都支持語音設備接入,但是效果上并不理想。大多數錄像都是靜悄悄的。語音的數據量并不大,存儲起來壓力并不大,這也從一個側面說明前端設備集成的力度不夠。
隨著攝像機信息數據量的增加,如果所有的數據都交于后端進行處理,必然會給傳輸網絡極大壓力,造成整個智慧城市對于傳輸設備的高度依賴,后端甚至要建設一個大型數據中心來進行處理。從智慧城市的角度看,前端攝像機必須更加“聰明”,能集成更多的設備,對信息進行更深層次的處理。為解決這些問題,前端攝像機應整合集成升級為一個微數據中心,要求能實現如下目的:1、對所有數據進行存儲。2、對數據進行初步分析挖掘,如識別并標記人,車,大火等。3、接收其他傳感器或報警設備傳輸過來的數據,并作標記,作出響應。4、支持無線如WIFI或藍牙傳輸接入,其他設備可以通過無線傳輸接入前端數據中心,后臺中心可通過無線訪問前端。5、同時支持多設備接入如:溫度傳感器,濕度傳感器,特殊氣體傳感器等。6、自動傳輸關鍵數據到后端中心平臺。7、攝像機要求更高的分辨率。目前普遍使用的是1080P的分辨率,未來必然要求400萬、600萬、800萬甚至千萬像素以上的分辨率。8、更加實用的智能分析。
網絡傳輸——反客為主
傳輸網絡——目前智慧城市大多使用運營商提供的光纖網絡進行數據傳輸。暫且不論光纖網絡的價格和質量,以目前前端攝像機對于網絡的依賴程度看,一旦光纖故障,至少導致一個前端暫時失效。
隨著攝像機分辨率的提高,視頻數據量肯定大增,對于網絡的壓力有增無減。雖然網絡傳輸速度也在提高,攝像機編碼技術也從H.264升級到H.265,但應對400萬或以上像素攝像機仍然吃力。何況一旦攝像機升級到800萬像素或以上,對于網絡節點的各交換機也會造成很大的數據交換壓力。即使網絡傳輸技術,數據交換技術,網絡技術,攝像機編碼技術都升級了,可以滿足數據傳輸的要求,但是從整個智慧城市的穩定性上來看,降低對于傳輸網絡時時刻刻的依賴顯然更加重要。
隨著無線網絡傳輸速度的提升,與其租用光纖網絡,不如前端存儲采用無線網絡傳輸,主動上傳報警的或者前端中心分析出來的重要數據,或者后端平臺主動向前端取數據。改變現有的“時刻滿負荷傳輸”為“按需取數據”,變被動為主動,從根本上改變對傳輸光線的依賴。
平臺——開放與接納
后端平臺——大多數智慧城市的安防監控平臺,是作為視頻預覽與錄像回放來使用。在智慧城市級別的超大數量的設備面前,如何的獲知前端有用的信息,對于用戶來說尤其重要。目前,前端設備*的傳輸的信息,很多時候需要用戶自行進行甄別,這對于成千上萬的前端設備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而且大多數平臺對于用戶來說有非常多經常用不到的基本配置界面或者功能,真正需要的功能并不多。對于智慧城市來說,不應該只是提供視頻數據,平臺更應該對數據進行分析并優先顯示重要信息,突發事件,報警事件所引發的相關視頻,必須及時通知值班人員進行處理。這需要前端攝像機與后端平臺對信息進行更加深入的處理,并作出相應的后續通知。相關的統計報表應該隨時可以調閱,平臺應該更加簡單易用,界面友好,提供的信息豐富有用。
目前大多數平臺可以接入其他平臺,與其共享信息,與其他部門共享視頻信息。這更多的是各單位之間的信息共享,與廣大人民大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幾乎為零。如果從成本效益角度看,已經建成的智慧城市基本沒有直接效益收入。如果可以開放平臺,對外有限制的提供有償信息和統計數據,那么在平臺創收上也實現了開源。即使提供無償視頻信息,對于降低*,提高市民遵紀守法的素質也有非常大的好處,這也間接的降低了城市管理的成本。
就目前我國現實來看,幾乎人手一部帶攝像頭的手機,還有大多數市民、機關學校、工廠等的自建的各種監控小系統,甚至車載攝像機等。智慧城市的平臺是否可以考慮允許市民上傳視頻,這能對目前前端攝像機點位不足作為一個補充。而且對于大多數突發事件,群眾拍攝的視頻比監控視頻拍到的視角更多,時間上更加及時,反應也更快,視頻更清晰;主要該段視頻是經過篩選的,一般不需要后臺再進行甄別分析,視頻利用得更加有效。智慧城市管理人員通過該平臺提供的視頻,可以更加及時的處理各種突發事件。
在目前社會形勢下,要想控制突發事件的視頻傳播已經越來越難,在*“簡政放權”的指導思想下,與其嚴格控制封閉禁止這些視頻傳播發布,不如正確指導吸納利用。既能提升市民參與城市管理的主動性,提升市民的主人翁感,實現人人參與,人人管理;也能大幅度提升城市的管理水平,減輕城市主管部門的工作量和工作壓力。這也從另一個方面實現了城市的“更低碳”。
智慧城市——更低碳,更
想象一下,某地發生了一起火災,附近的攝像機已經標記錄像并且馬上上傳視頻通知后端管理人員,他們看到大屏幕上彈出的視頻,聽到系統發出的報警聲,立即通知消防人員前往救火;又或者上下班極為擁堵的路上發生了多起刮蹭,該路段根本沒有攝像機或者攝像機夠不著,雖然交警已經接到報警,可在交警到達現場之前,是看不到現場情況的,如果交警大隊的中心通過平臺接收來自事故車主的實時視頻,那么事故處理起來會更加得心應手。也許能迅速恢復該路段的正常通行。還有各種自然災害面前,當大多數攝像機被摧毀,大多數光纖網絡被摧毀,大多數道路房屋被摧毀,如果此時智慧城市管理中心可以收到某個現場受災受困群眾發來的視頻,可以通過無線收到某個前端中心各傳感器引發的報警視頻,那么對于市政領導作出準確及時的救災指揮判斷無疑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這不正是智慧城市所應該做到的“更低碳,更”嗎?
當然,智慧城市所能達到的目的遠遠不止以上幾點。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在當前的條件下,這無疑發揮了智慧城市一個子系統功能的大化。在這個基礎上,整個智慧城市,將會更加穩定,更加安全,更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