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焦點新聞】11月8日晚上22:30靈山梵宮廊廳發(fā)生火災,消防官兵趕赴現場及時撲滅火災,無人員傷亡,目前失火原因正在調查之中。火災情況為梵宮廊廳局部過火,過火面積約600平方米,梵宮內其余部分完好,火災造成的損失正在進一步評估之中。
梵宮失火:文物建筑消防當重視
文物建筑火災多發(fā) 據了解,靈山梵宮是無錫靈山勝境中的景點之一,坐落于無錫太湖之濱,鐘靈毓秀的靈山腳下。整個建筑依山而建,總面積達5萬平方米,主體建筑分為南區(qū)和北區(qū)兩部分,其外部的5座塔頂按敦煌壁畫中的“華塔”為原型設計裝飾,內部高大的廊柱、大跨度的梁柱、高聳的穹頂、超大面積的廳堂,各空間獨立且相互貫通,由門廳、廊廳、塔廳、圣壇、三傳會議廳、千人宴會廳等組成。公開資料顯示,靈山梵宮造價約18億。梵宮集文化、藝術、旅游、會議等功能于一身,宮內儲藏著豐富文物,值得慶幸的是本次火災未造成文物損失,但也因其不少人對,文物建筑消防的關注。
近年來,我國文物火災事故呈現上升趨勢,火災事故主要原因包括電氣線路或者電氣設備故障、人為縱火或者不明外來火源、使用明火等,其中電氣故障是引發(fā)火災的主要原因,人為縱火案件也有所增加,是文物火災防控的重點。
據悉,2015年國家文物局共接報文物火災事故23起,比2014年增加5起。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發(fā)生6起,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發(fā)生6起,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發(fā)生8起,火災涉及古城鎮(zhèn)、古村寨及文物建筑等。甘肅省興隆山古建筑群祖師殿、重慶市黃山抗戰(zhàn)遺址之草亭、云南省大理拱辰樓和安徽祁門一本堂等發(fā)生的火災事故,損失較為嚴重。
國家文物局指出,從該局組織的文物安全抽查和各地上報的文物安全案件情況看,一些單位不同程度的存在安全管理松懈,制度不落實、人員不在崗、巡查不及時等問題,用火用電不規(guī)范、易燃可燃物品隨意堆放等各類火災隱患突出,安全防護設施設備得不到及時有效維護,安全應急預案形同虛設,預案演練流于形式。甚至還有個別單位一邊是已發(fā)生古墓葬被盜掘案件,另一邊卻是已通過竣工驗收的安防系統(tǒng)不及時接收和使用,長期處于停滯關機狀態(tài)。
消防安全引關注
文物建筑消防堪憂,已引起國家及相關部門的重視,《文物建筑消防安全管理十項規(guī)定》的出臺,更加明確了文物建筑消防的地位。各地文物建筑單位積極配合,甘肅省2016年發(fā)布“防火軍令狀”,要求省內各市州文物(文化)局、蘭州新區(qū)教科文局、省直各文博單位啟動“防火模式”,結合冬春防火工作特點認真排查、切實整改,全面消除火災隱患,呵護省內各級各類珍貴文物。
隨著冬季即將到來并集中迎來元旦、春節(jié)等節(jié)假日,各類火災誘因和風險增加,防控難度加大,火災易發(fā)多發(fā)。通知要求各地、各單位要結合年底文物安全大檢查,按照《文物消防安全檢查規(guī)程(試行)》、《文物消防安全管理十項規(guī)定》等要求,會同當地公安消防部門,對古城、古鎮(zhèn)、傳統(tǒng)村落和文物建筑等重點區(qū)域、重點單位和重點部位,扎扎實實開展一次火災隱患排查行動。
據了解,火災源頭管控將成為此次防火工作的核心內容,各類生產生活用火、易燃易爆物品堆放存儲、電氣線路安裝敷設、用電設備使用、吸煙、燃香燒紙、燃放煙花爆竹等火災誘因均被列為了排查重點。通知還特別提出,要結合電改、水改、灶改等大力推進消防基礎設施建設,對位于寒冷地區(qū)的文物單位,要對消火栓及供水管網采取防凍措施,并提前進行測試,確保冬季正常使用。
同時,這份“軍令狀”還對于因消防安全檢查不力、監(jiān)管不嚴、隱患不除、失職*造成火災事故的提出了嚴格要求,將按照事故原因不查清不放過、事故責任者不處理不放過、整改措施不落實不放過、教訓不吸取不放過的原則嚴肅處理,涉嫌觸犯法律和紀律的要依法依紀追責。
科學應對文物建筑防火
隨著人們對文物單位消防的重視,文物消防有所提高,而現代化安防技術的發(fā)展,將更加有效保障文物建筑消防。做好文物建筑消防,可以從以下七個方面著手。
(1)火災危險性分析及安全度評估技術
雖然現代建筑與古建筑發(fā)生火災的條件及幾率不同,現代建筑是以大范圍、高密度并不斷發(fā)展為特點,古代建筑則是以重點突出、高度分散而存在,但都可以用消防安全工程學的原理,用性能化分析的方法對古建筑的火災危險性及安全度進行分析和模擬演示,找出隱患所在,確定采取的有效措施,并作為設計規(guī)劃的基礎,為防火安全改造工程提供量化的依據。
(2)古建筑引用現代防火分區(qū)的劃分概念
現代建筑防火分區(qū)的劃分是防火安全體系重要的基礎,也是防止火災蔓延以及人員疏散的安全保證,是保證結構安全的樞紐。因此,對古建筑也可以根據容易起火的部位為依據,按照實際的距離大小來劃分空間,形成“物理分隔”的縱深防御,再以此空間的間隔,規(guī)劃設置各項防火措施及設備,達到防火安全目的。
(3)移動式和固定式滅火設備的配置
利用古建筑防火分區(qū)的概念,對于警戒區(qū)內滅火設備的配置,即可采用“移動式規(guī)劃概念”來規(guī)劃設置,用輕便移動式的滅火設備,依事先規(guī)劃的關鍵路徑,進行機動支援。另外,再結合警戒區(qū)、緩沖區(qū)的設立,固定式的滅火設備以及古建筑既有的防火保護設備,形成整體的配置效益,達成由外至內的的防御。
(4)加大對多發(fā)致災因素的防范力度
從古建筑易引發(fā)的火災原因分析,以雷擊和人為縱火頻率高,因此,必須加大對于這方面的重點防范。以北京的紫禁城為例,自建成以來發(fā)生的較大火災中,主要起火原因是雷擊。近幾年我國也發(fā)生多起因雷擊引起的古建筑火災事故,如2004年發(fā)生的山西運城稷山大佛寺火災等。由于放火原因引起的古建筑火災事故也不乏其例,1998年4月4日凌晨,山西省臨汾市文物建筑堯廟廣運殿因*分子放火發(fā)生特大火災,燒毀廣運殿磚木結構建筑一座及殿內堯王等泥塑像9尊,直接經濟損失451.17萬元。
因此,對古建筑必須設置有效的避雷設施。古建筑內的可燃飾物等易燃材料要采取必要的阻燃措施。重點古建筑要落實責任制,加強值班巡邏。
(5)根據古建筑的實際,分階段實施防火措施
古建筑的特性決定了其防火保護是相當具有挑戰(zhàn)性及復雜性的工作,必須從各項專業(yè)技術的整合來分階段的實施防火措施,以達到其整體的防火效能。因此,哪些是必須做到的,哪些是能做到的,哪些是技術上做不到而可從行政管理上做到的,都應予以認真的分析研究,并根據存在火災隱患的客觀性和發(fā)生火災的危險性,依資源條件,按優(yōu)先順序積極予以辦理。例如山西省在文物古建筑消防安全專項治理中,結合山西的實際,對不同的古建筑分別采取不同的防火保護措施,并通過積極的探索,形成了“政府領導、齊抓共管、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的長效機制,走上了良性循環(huán)的軌道。
(6)妥善運用古建筑既有的防火資源
古建筑在防火安全上也有程度不同的考慮及設置,無論在防火墻、滅火設施、雷擊防范上或其原設計的安全設置上均有特殊的考慮。我們應該深入了解其設計精髓與內涵,結合現代先進的防火觀念充分加以運用。
(7)應用高科技、新材料,提升古建筑消防安全度
成熟的高科技技術與產品,可在理論分析和實際應用上,解決的疑難隱患,特別是以數值量化的模式,更準確的設計規(guī)劃,提升古建筑的消防安全可靠度。因此,先進火災風險評估技術以及性能化設計與分析,可積極應用于古建筑的防火保護工作。
結語:古建筑物是*的財富,對其進行科學的防火保護是全民的責任。以新的認識、新的理念和先進的現代科學防火對策來積極面對當前古建筑物防火安全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落實政府領導、齊抓共管、專群結合、群防群治的基本要求,確保古建筑物的消防安全。我們有責任、有義務保護好這些人類文化的遺產和瑰寶,使之代代相傳,流芳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