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視點跟蹤】近有學者撰文稱,今年是生物特征識別技術在金融領域開啟“實用化”的元年。以美國四大銀行為例,美國銀行和大通銀行的用戶可以通過掃描指紋登錄其移動端應用;而富國銀行的用戶可以用手機核對眼紋登錄銀行賬戶。
生物密鑰成網絡時代標志 安全如何保障?
這些“生物秘鑰”的運用,是為了消除網絡時代的人們被各種形形色色的密碼搞得暈頭轉向的問題。顯然,相對于一大串的用戶名、密碼、磁卡、U盾、芯片卡等,動動手指、刷刷眼虹膜就能把身份驗證、移動支付等和互聯網相關的事辦了,既方便又炫酷。
的確,實現這樣的目標是網絡時代來臨的重要標志。問題在于,前途是光明的,過程注定是曲折的。“生物秘鑰”果真如專家們、互聯網金融商們宣稱的那樣具有“”的安全性嗎?從美國各大銀行用戶對這些新運用不到10%的采用率看,問題恐怕沒這么簡單。
“生物秘鑰”是通過人類生物特征進行身份認證的一種技術。計算機對人的生物特征進行取樣,提取其的特征并且轉化成數字代碼,再進一步將這些代碼組成特征模板。目前,人們已經研發出筆跡識別、手形識別、聲音識別、步態識別、指紋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靜脈識別、腦電波識別、基因識別等多種生物識別技術。
這些技術的宣稱,由于人們的相關生理特性和行為特征是的,因此基于識別這些特征的技術在理論上來說也具有安全性。筆者并不懷疑這些在實驗室中得出的各項數據;但是,一旦運用到實踐中,“生物秘鑰”的很多問題并不是理論論證和實驗室能解決的。
大的問題是人的生物特征信息如何避免被盜用、被復制的問題。這個問題分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這些被各個互聯網金融商采集的海量生物特征,誰能保證這些信息庫不會被黑客竊取?一旦出事,這不僅嚴重危害個人信息安全,還會對國家安全造成挑戰。這方面并非沒有案例,兩年前韓國就因在網上采用基于身份信息比對的身份認證措施,導致八成公民信息被黑客從銀行和其他網絡服務商的服務器中竊取。
另一方面是人的生物特征由于暴露在外、開放性高而導致的被竊取問題。例如,手指不經意觸摸過的地方就會留下完整的指紋信息;人臉作為社會性標志,被復制的風險也很高。
而且從技術層面來說,很多生物特征識別技術缺乏性的理論依據。例如,人臉識別技術一直以來被認為只是基于經驗而不是科學。目前而言,并沒有的實驗證明是否任意兩個人的臉是不同的。
更為需要引起重視的是,包括互聯網金融在內的企業是否有權利對用戶私人生物信息進行采集,并識別其法定身份。目前,國內對什么企業能采集公民生物信息缺乏足夠監管措施,企業和用戶愿意用什么技術就可以用什么技術。但是,一旦這些生物識別技術被大幅推廣之后,如果出現大面積的個人隱私信息泄露,企業承擔得了這種可能影響公共安全和國家安全的風險嗎?
因此,應該由國家主導或授權、監督特定企業構建成熟、穩定的生物識別統一身份認證平臺,并增加生物識別系統的復雜性,才能大限度防止“生物秘鑰”推廣之后可能產生的副作用。畢竟,我們期待任何一項新技術為人類帶來便利的同時,更要做到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