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各類新式
生物識別技術開始出現并應用于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很多人通過手機解鎖、付款、甚至銀行客戶端登陸都有很多人設置了指紋登陸,甚至面目識別登陸。越來越多的新式生物識別技術被提了出來,這么多技術擺在我們面前,哪個會是我們終的答案呢?
人體的生物特征通常具有性、可自動識別和驗證、遺傳性或終身不變等特點,因此生物識別認證技術較傳統認證技術存在較大的優勢。指紋、人臉、語音以及視網膜識別等都屬于生物識別技術,生物識別技術是人工智能的重要領域,生物識別是通過機器模擬人的智能,對采集的人體生物特征及行為特征與注冊信息進行比對,從而實現對人員
身份識別與鑒定。
生物識別的應用范圍
就目前技術而言,生物識別技術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范圍還相對有限,主要集中于手機安全和一些簡單的功能交互上。
首先是手機安全,主要涉及了手機解鎖、文件系統權限隱私保密以及安全支付等方面。手機解鎖功能在以往通常以數字鎖和圖形鎖兩種形式存在,隨著生物識別技術在解鎖方面的運用,消除了數字或圖形鎖被人偷窺或者其他形式破解的可能性。同理,手機文件加密以及安全支付由生物信息代替數字密碼,安全性也得到增強。此外,隨著生物識別技術的提升,解鎖或者輸入密碼等操作簡化,速度也大大加快。
其次是人機交互,人機交互的生物識別技術目前來說還比較單一,主要涉及的就是語音識別技術。以往智能手機的交互以點按為主,加入語音識別技術以后,可以通過語音一步完成想要的操作,在一些特殊的場合可以很好的解放雙手,同時增加一點趣味性。不過,它們在某些方面確實可以解放雙手,但離真正的生活化還差很遠,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并且在詞庫以及語言的設定上它們還都很死板。因此,以語音技術為主導的生物識別技術在人機交互上的運用還存在很大發展空間。
移動手機識別 虹膜&指紋誰與爭鋒?
(1)指紋識別在不斷演進 語音識別卻成“雞肋”
手機端的指紋識別技術早出現在摩托的ME860上,再到后來的iPhone 5S,使這項技術徹底火了起來。目前各大廠商的旗艦機型幾乎都配備這一技術,實現原理雖然各有不同,但基本功能都是用來進行指紋解鎖,同時大部分也在向指紋識別安全支付方向發展。
與此同時,指紋識別技術近年來的發展可謂是日新月異。從去年開始,越來越多的手機廠商已經開始采用全新的活體指紋識別方案了。指紋識別方案供應商通過將電容指紋
傳感器、光學檢測傳感器無縫集成到一個硅傳感器中,通過指紋、手指皮膚顏色以及心率來進行驗證,大大提升了指紋識別的安全性。
除此之外,手機廠商也一直在為指紋識別尋找合適的“位置”,使其在不影響體驗的情況下更加美觀,并減少對機身布局的影響。今年MWC2017上,還發布了了屏內指紋識別技術。可以將指紋識別功能內嵌到手機屏幕內,通過觸摸手機屏幕*區域完成解鎖。有傳聞稱,iPhone 8上就可能采用內嵌指紋識別的設計(技術應該不會來自匯頂科技)。而采用虹膜識別技術就不得不在機身前面板進行開孔,從美觀的角度上講,同樣是指紋識別更具優勢。
然而,盡管生物識別這幾年發展迅猛,幾乎所有廠家在新機宣傳時,都會將產品中運用到的先進識別技術作為一大賣點,但這類識別技術的實用性仍然是個問題。像語音助手這樣的功能,在很多手機中逐漸成為“雞肋”,多數情況下成為了用戶嘗鮮或者解悶的工具,而非必要的手機功能。
(2)虹膜、眼紋等識別技術
虹膜識別大的優勢就是虹膜的性。虹膜上擁有眾多相互交錯的斑點、細絲、冠狀、條紋、隱窩等細節特征,并且不會因為年齡的增長而改變。因此,采用虹膜識別這項生物技術,可以極大程度的提高手機的安全性。
虹膜技術的相關資料顯示,人類虹膜上擁有266個特征點,要遠高于其他生物識別技術的不到60個識別點。并且在人死亡之后,虹膜會自動擴散,無法進行識別,從而進一步保證了手機的安全性。
除了這一點之外,虹膜識別在開孔面積上也要比指紋識別更具優勢。更小的面積可以讓它安置在攝像頭旁邊而不影響正常的使用。而且在使用當中,虹膜識別不需要與手機直接接觸即可完成解鎖。
不過,和指紋識別相比,虹膜識別的缺點也十分明顯。由于使用方式的限制,虹膜識別的安置位置只能是屏幕正前方。并且必須保證手機與人眼的距離和角度。從使用體驗上講,虹膜識別在便利性方面相較于指紋識別要大打折扣。不僅如此,暗光/佩戴眼鏡也會影響到虹膜識別的實際使用體驗。外部因素對于虹膜識別使用體驗的影響要遠大于指紋識別。而且在成本上,虹膜識別也要更高。
結語:
不可否認,在安全性方面,生物識別技術具有不易遺忘、防偽性能好、不易偽造或被盜、隨身“攜帶”和隨時隨地可用等優點,可以說是個人信息加密技術的理想選擇。目前來說,以智能手機為核心的移動互聯網格局正在形成,通過生物識別技術,增強了人與移動互聯網的聯系,對于未來構建一個更加緊密的物聯網生活也大有裨益。至于選擇“指紋”還是“虹膜”,這并不是一個單選題。兩種識別方式,各有千秋。在未來,指紋和虹膜都有可能都會成為手機的*功能,只是使用場景可能不同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