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科技動態】近年來,由于競爭日益激烈,LED顯示屏產品日趨同質化和微利化。為了打破長期低利潤的尷尬局面,在市場洗牌中謀求生存和發展,LED顯示屏企業相繼在技術創新方面進行積極布局,將目光投向Micro LED、AR/VR、3D等領域。
同質化時代 企業憑借Micro LED技術或能拼出另一片“天”
中國集邦咨詢LED研究中心(LEDinside)新研究指出,繼傳統液晶顯示器(LCD)、有機發光顯示器(OLED)后,新一代液晶顯示技術Micro LED吸引蘋果、索尼與顯示器供應鏈企業的關注與投入,未來的潛在市場規模約300億到400億美元 (約合人民幣2070億元到2760億元)。
Micro LED技術,即LED微縮化和矩陣化技術。指的是在一個芯片上集成的高密度微小尺寸的LED陣列,如LED顯示屏每一個像素可定址、單獨驅動點亮,可看成是戶外LED顯示屏的微縮版,將像素點距離從毫米級降低至微米級。而Micro LED display,則是底層用正常的CMOS集成電路制造工藝制成LED顯示驅動電路,然后再用MOCVD機在集成電路上制作LED陣列,從而實現了微型顯示屏,也就是所說的LED顯示屏的縮小版。。
Micro LED優點表現的很明顯,它繼承了無機LED的率、高亮度、高可靠度及反應時間快等特點,并且具自發光無需背光源的特性,更具節能、機構簡易、體積小、薄型等優勢。
除此之外,Micro LED還有一大特性就是解析度超高。因為超微小,表現的解析度特別高;據說,如若蘋果iPhone 6S采用micro LED,解析度可輕松達1500ppi以上,比原來的Retina顯示的400PPi要高出3.75倍
而相比OLED,其色彩更容易準確的調試,有更長的發光壽命和更高的亮度以及具有較佳的材料穩定性、壽命長、無影像烙印等優點。故為OLED之后另一具輕薄及省電優勢的顯示技術,其與OLED共通性在于亦需以TFT背板驅動,所以TFT技術等級為IGZO、LTPS、Oxide。
說起MicroLED的發展現狀,正如Nouvoyance現任CEO也是三星OLED面板中P排列像素創始人Candice Brown-Elliott所說,在蘋果收購LuxVue之前只有很少人知道和從事該領域,而現在已經有很多人開始討論這項技術。從近中國臺灣固態照明研討會得到消息,Leti、德州大學(Texas Tech University)和Play Nitride皆在研討會上展現自己的Micro LED研發成果。
Leti推出了iLED matrix,其藍光EQE9.5%,亮度可達107Cd/m2;綠光EQE5.9%,亮度可達108Cd/m2,采用量子點實現全彩顯示,Pitch只有10um,未來目標做到1um。Leti近程計劃從smart lighting切入,中程2-3年進入HUD和HMD市場,搶搭VR/AR熱,遠程目標是10年內切入大尺寸display應用。
而中國臺灣Play Nitride公布的同樣以氮化鎵為基礎的Pixe LED TMdisplay技術,公司目前透過移轉技術轉移至面板,轉移良率可達99%!
由此可見,Micro LED技術已經有很多企業在跟進,發展速度也在加快。但就蘋果本身來看,該技術屬蘋果實驗室階段技術,且蘋果本身也押寶了許多新興產業,故未來是否導入量產仍有待觀察。
集邦咨詢LED研究中心(LEDinside)新研究指出,廠商間正在努力克服Micro LED的高制造成本,推動Micro LED發展。若以全面取代現有液晶顯示器的零組件的規模來推估,包括背光模塊、液晶、偏光板等,Micro LED未來的潛在市場規模約可達300~400億美元。
LEDinside研究協理儲于超表示,Micro LED在各應用別采用的LED芯片大小、巨量轉移方式、驅動方案都有所不同,因此能創造的市場規模尚難估算,但若以取代現有顯示器的零組件的規模來推估,市場規模仍不容小覷。
以目前大廠的動態來看,今年索尼在CES展出的Micro LED顯示器──CLEDIS已在分辨率、亮度、對比度都有的表現,已為Micro LED商品化之路邁進一大步。不過,根據LEDinside統計,目前Micro LED普遍制造成本仍高達現有LED產品的3~4倍,因而廠商正積極透過增加產品附加價值,以及改善芯片、轉移技術良率以達到成本下降目標,估計若要取代現有LCD產品還需3~5年的時間。
儲于超指出,Micro LED制造成本居高不下,原因在于相關技術瓶頸仍待突破,如良率的提升、巨量轉移(Mass Transfer)技術等,且由于涉及的產業橫跨LED、半導體、面板上下游供應鏈,舉凡芯片、機臺、材料、檢測設備等都與過去的規格相異,提高了技術的門檻,而異業間的溝通整合也增加了研發時程。
除了力求降低成本外,廠商也積極開發Micro LED的附加價值。儲于超表示,Micro LED制造過程中關鍵的巨量轉移技術可用來轉移微型 LED,同時也可轉移傳感器等微小電子組件,讓Micro LED的應用更添想象空間。未來無論在車用顯示、VR裝置,甚至是AR投影、光學感測、指紋辨識等領域,都有機會是Micro LED技術大放異彩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