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品牌專欄】從交換機起家,到大通信設備供應商,華為已完成了三十而立的小目標。時間繼續推進,來到萬物互聯的入口,這位有資格談連接的通信巨頭又將如何承擔起物聯網時代交給它的歷史使命呢?
針對這個命題,華為云核心網IoT平臺領域產品總監郭瑾女士表示,萬物互聯時代對通信連接層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華為也歷經了從單純的通信基礎設施向聯接管理平臺OceanConnect IoT平臺的蛻變。
物聯網時代,連接的剛需得到了釋放
在移動互聯網時代,華為通過對移動端人與人通信模式的連接管理,結合自身在ICT領域的積累與實踐,以通信技術優勢驅動行業信息化。而在物聯網時代,從形到態,通信技術(CT)的供需雙方、信息技術(IT)的應用場景都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兩者的融合模式也經歷了2.0版本的迭代:從傳統的支持運營商的蜂窩網絡、寬帶網絡建設、支持各類移動終端及其應用,一路轉戰至物聯網平臺。
面對通信與連接環境的“驟變”,郭瑾認為,物聯網時代IT與CT的融合愈加緊密是不可逆轉的趨勢,作為主戰場,物聯網平臺的價值也早已成為產業鏈上下游的兵家必爭之地,由藍海逐漸走“紅”,不過短短一兩年的時間。究其原因,平臺之于物聯網,其巨大的市場潛力、未知的挑戰與壁壘對物聯網開拓者們而言,都吸引力。
云平臺數量的激增,反映了物聯網、云計算及通信等技術自下而上推動科技革命的一種必然:
物聯網打破了移動互聯網時代連接數量的天花板。從可穿戴設備、車子房子家居電子、到公共設施、工業設備等等,幾乎沒有一個領域能逃得出萬物互聯的手掌心。連接基數的激增直接催化了連接技術的迭代(NB-IoT、e-MTC、LoRa、5G等技術)。通信大鱷們均從中看到新大陸,并迅速調整戰略思路,迎戰未來千億連接市場。同時投資者也沒放過這塊肥肉,技術和資本的雙重力量共同為IoT平臺營造“熱帶雨林式”生態。
云計算技術的興起。使得基于云服務的開發方式逐漸替代了原有的煙囪式應用開發方式,便捷易用、迭代性強的開發環境得到了平臺商和行業應用的共同青睞。
大數據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成熟。從單純的設備聯網到實現數據可視化,再到大數據引擎軟件游刃有余地構建模型、提煉決策,大數據價值的深層挖掘顯然已成聯接管理平臺的高階追求和價值載體。
既然有如此肥沃的聯接市場等在未來,30年的通信經驗和10年IT經驗積累也到了厚積薄發的時候,于是華為瞄準應用之下、連接之上,致力于設備全互聯的定位,推出OceanConnect IoT平臺。
作為華為1+2+1物聯網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OceanConnect IoT平臺承擔了不碰數據但管理數據、不碰應用而使能應用的關鍵作用。因此,對物聯網產業鏈的整合作用不言而喻,從底層的傳感器及硬件設備商、中間的通信廠商、應用層的軟件商以及終的垂直行業玩家,都被一根叫做“數據”的線無形中牽引著,而OceanConnect IoT 聯接管理平臺對這根線梳理、整體捭闔,加速的則是整條線上的物聯網產業進程。
OceanConnect IoT平臺主要從三個層面為行業伙伴賦能:在南向,它以聯接能力降低設備的接入門檻;在北向,它以應用使能能力簡化應用開發難度;借助大數據引擎新注入源頭活水,為垂直行業的應用層提供創新場景。
布局物聯網大棋,專注聯接這件“小”事
物聯網被稱為第四次科技革命,其體量之大、產業鏈覆蓋之廣,身處哪一層都占據巨大的商業價值,因此我們不難看到物聯網領域的并購和擴張、甚至是大包大攬的全生態構建。然而,在華為看來,任何新技術的商業發展都離不開兩條客觀規律,是,商業主體是否具備足夠的技術優勢和研發能力;第二是,客體是否確有引進新技術和改造升級的剛需。前者是技術型企業立足物聯網的核心競爭力,后者是以技術尋求上下游應用落地的契合點。
郭瑾表示,華為正是基于自身在通信聯接層面的深厚技術儲備、并嚴格切中細分行業的轉型痛點,才篤定邁出聯接管理平臺這一步。那么,華為是怎么做好“連接這件小事”的呢?
推進物聯網通信標準化,應對碎片化應用場景
前文提到,近年來物聯網平臺呈現井噴式發展,然而縱觀大大小小的平臺商在滲透各個細分行業的過程中,走的并不輕松。而對于平臺商行業目前的發展蹇足,郭瑾認為,從表象看,主要源于ICT技術與行業知識之間的隔離,而細究其里,碎片化的行業技術標準(尤其通信標準)難辭其咎,這不僅逆萬物互聯互通的歷史潮流而動,這還間接妨礙了物聯網從業者快速盈利的財路。
碎片化的應用場景固然需要多元的底層設備、分化的聯接技術,但這和各自為政、參差不齊的行業標準顯然不能混為一談。作為下達芯片和硬件、上至云端應用的通信層,其標準的確立尤為重要。針對這個難題,華為認定,推進物聯網通信標準化勢在必行。
如,在市政服務、燃氣電表、智慧停車等領域需求極強的低功耗廣域網絡技術中,華為積極推進NB-IoT的標準協議凍結,逐漸替代了原有的碎片化競爭,并不斷與水表、燃氣、停車、照明等領域的TOP級玩家展開試點合作,進一步驗證、試錯,促進該標準的終確立。
此外,華為以平臺的視角,推進OneM2M標準對其它技術標準的兼容性。華為在標準協議領域摸爬滾打多年,對不同行業的適用標準有著清晰的理解。因此,在底層協議方面有豐富的支持,包括ZigBee技術、Z-wave、藍牙、WiFi、coap、thread、MQTT、ModBUS、OPCUA等常用技術協議。
從“連接” 到“聯接”的升級,挖掘大數據潛力
有了對大量通信協議和標準的支撐,華為下一步思路便是讓這些通信標準優勢賦能到具體行業。郭瑾認為,平臺商面臨的另一大難題就是對行業數據的價值挖掘不夠,加之某些行業目前擁抱物聯網的驅動力本來就不強,這就更加凸顯了“到手的數據”加工階段的重要性。
單純的連接設備獲取數據已無法滿足應用層的高階需求,因此華為不止“連接”設備,還將數據進行“聯接”管理,實現數據可管、可視、可控的預處理。在此基礎上華為可迅速做出數據分發、定位、故障引擎等可溯反應,并真正運用到解決具體行業中,形成從單點到批量解決問題的能力,終實現規模化商用。
加速ICT2.0融合行業,破解平臺懸浮難題
華為“更懂聯接”的優勢不僅體現在數據挖掘上,還滲透在具體行業的開發流程中。OceanConnect IoT平臺具備豐富的API,快速對接原有企業的應用系統,使行業應用IoT平臺的開發流程簡化,將物聯網能力快速投入到生產流程或業務運營中,優化商業模式,增效提質、降低成本。
如,在能耗管理領域,OceanConnect平臺可通過終端設備上報的消息頻度、大小和無線側相關參數進行綜合評判,及時調整能耗規劃和網絡設置,保證電池壽命。
在智能抄表領域,當水表出現故障時,OceanConnect平臺可迅速調取故障前后時段的水表SIM卡狀態和各接口狀態,并根據無線側、EPC側和平臺側的相關日志,準確判斷故障的來源。隨后快速上報至維修機制,執行維修,大大提升運維效率,降低維修難度及成本。
在聯接這件“小事”上,華為離不開物聯網產業伙伴的支持。主要合作模式:
社區,提供全面技術支持
開放實驗室,提供近遠程測試環境
營銷支持
商業伙伴認證計劃
隨著OceanConnect IoT平臺在物聯網步伐較快的智慧家庭、公共事業、車聯網及工業等領域快速落地,華為也將以更加開放的形式尋求與TOP級玩家合作,共同探索物聯網在各行各業落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