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雄安新區將成為改革開放的一只“眼”,一著占先,全盤皆活。可以想象,未來這里將成為許多新科技、新體制、新理念試驗和落地的載體,人工智能、物聯網、移動支付、無人駕駛、虛擬貨幣、太陽膜、基因醫療、新材料……一系列新技術將從這里誕生并走出,成為拉動中國經濟增長的新引擎和火車頭。新任河北省省長許勤則把雄安新區定位為:打造成人類發展*的典范城市。
清明節假期,大的一個新聞是在愚人節發布的黨和國家劃設“雄安新區”,起點之高,目標之明確,期望之遠,已經很久未見了,尤其是分擔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和產業,讓人浮想聯翩。
因為提到比較深圳,浦東,就不得不與深圳略微比較一下。與深圳相比,雄安新區在初始階段雖然也是基礎設施較為落后,城市化程度欠缺,但是在政策支持、輿論環境上卻是當年的深圳無法相提并論,為鮮明的對比就是,深圳當年是“摸著石頭過河”,不管是發展經濟還是城市建設,都是一步一步來的,路也是一條條建的。
而雄安新區的建設號稱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比肩深圳、浦東,而且時代、社會環境不同,自然會是從上到下,從城建到交通,全都規劃好之后,再開始建設。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新區首期開發面積是100平方公里,中期是200平方公里,遠期才是2000平方公里,類似于深圳建設初期,開始是從蛇口開始發展,隨后擴展到關內4區,300多平方公里,后是關內外一體化,特區所有國土面積也只有1900多平方公里。
從文件透露的定位來看,新區在交通方面是“構建交通網,打造綠色交通體系”,、綠色,也就是說軌道交通(包括輕軌、地鐵、高鐵)會是主要建設內容。根據河北省鐵路“十三五”的規劃,未來幾年,河北將重點修建幾條城際鐵路,廊坊固安到保定的固保城際鐵路,在安新縣將設有一站。繼續向北將直達廊坊固安,與北京到霸州的高速鐵路相連接,屆時,從雄安新區可直達北京,進一步拉近了新區與首都的通行時間。
現在和以后的雄安新區三縣,對外的交通其實挺便利的,高鐵、高速公路都有,但是三縣城之間的交通往來就顯的不那么方便了,如一開始就建地鐵不太現實,需求不夠(人口、交通流),輕軌也面臨類似問題,那么三縣城之間用什么連接呢?快速公路是比較現實的方案,建設周期較地鐵短,維護成本較低,不用考慮運營回報等,不管規劃確定后的新城區在哪里,通過快速路環線連接也是比較快捷的。中長期來看,如果來自北京的企業、學校、部分企事業單位遷入,人口迅速增長之后,輕軌可能就派上用場了。
如推測大體不差的話,環白洋淀的快速路里程預計在60~80公里之間,當然也可能基于現有道路進行升級改造,但不管如何,快速路的智能交通管控是會要有的,呼和浩特和長春兩市的快速路智能交通管控項目都是幾個億,想必雄安新區的投資也不會低。
行政區劃的改變,往往會促使區域之間的交通聯系更為緊密,上一次大的行政區劃改變,應該是是2011年7月國務院批復撤銷地級市巢湖,將巢湖分拆給周邊合肥等三個市,原巢湖廬江縣劃歸給合肥,原巢湖城區也由合肥代管。合肥國土面積新增3000多平方公里至1萬多平方公里,整個巢湖湖泊幾乎被合肥給包圍。在2014年,ITS114對北上廣深、合肥、杭州六個城市的交通管控市場做了粗略統計,合肥以37個項目,3.29億的中標總額居六個城市,很多就是新修道路和道路升級所帶來的項目。
城市內的智能交通管控項目,先開始的應該是現有城市道路的升級改造配套,以及對原有道路基礎設施的完善補齊;隨后的城市道路交通管控項目,一是看規劃,二是看產業發展和人口增長的速度,只有產業發展和人口增長跟上了規劃預期,新增道路交通管控項目才會落地。
作為新區,這三個縣的智能交通建設肯定存在很多薄弱之處,但同樣,這有利于新技術、新設備的應用,可以高起點、高規格的建設,基礎的智能交通管控外場設備(信號、電警、監控、誘導)將會是前期新區智能交通市場大的一部分。
就新技術、新設備的建設而言,新一代交通控制網(交通運輸部)/車路協同(工信部、科技部)/汽車電子標識(公安部)都可能力爭將自己納入到新區交通智能化的試點示范中,另外,工信部基于5G的智能汽車和智慧交通示范本來就是與京津冀三地政府合作的項目,在雄安新區建建一個無人駕駛示范區,也有可能。
停車智能化方面,應該是立體車庫或者大型智能化停車場(P+R)為主角,停車機器人或將得到小規模應用。甚至可以大膽設想,核心區將不允許私家車進入,只有公交、分時租賃、公共自行車/共享單車可使用,私家車只能停在外圍。
預計新區會嚴控機動車增長,所以新能源分時租賃、網約出租都會有一定的市場空間,當然,首先得看產業發展和人口增長速度。公交智能化是新區建設所需要的智慧交通建設內容之一,公交車輛換新和車載智能化設備換新,雖然數量不會很多,但可以做示范工程。
另外,出行信息服務、交通綜合運行指揮,前期不會有需求,應該不會立馬就建設,要等若干年后,新區成熟了,才可能有需求。
那么哪些企業會有優勢拿到雄安新區的項目呢?很顯然,先期遷入雄安新區的央企有優勢,比如航天科技這一類的,當然這里是猜測他們可能會遷入,即便不遷入,這些央企也有優勢,因為這是“千年大計,國家大事”,國家投資自然會偏向于共和國的長子。在京津冀根深葉茂的易華錄、做交通大數據和智能網聯汽車的千方科技等應會近水樓臺先得月。
這些就是我們對雄安新區智能交通建設的一些小猜想,這些猜想都基于新區發展能夠如黨和國家給予它的歷史任務能夠順利推進的基礎上:分擔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和產業,發展產業,成為人才的集聚地,就像現在的上海深圳一樣,能夠持續的吸引人才的流入。也只有在這樣的基礎上,所有的規劃、設想才可能成為現實。
原標題 關于雄安新區智能交通建設的一些猜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