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這是一個多變的時代,造詞的速度遠超過了我們接受的速度。剛搞清楚什么是B2C、O2O、C2C,又來了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人們開始變得焦躁、懷疑、恐慌,甚至迷失自己。
近有幾位粉絲在后臺留言“物聯網就是炒概念”之類。開始我有點詫異,為此還特意在百度上搜索了一下,發現有這種想法的人不在少數。物聯網到底會不會成為一個笑話呢?我們先從O2O開始說起。
一、O2O大戰
相信大家都聽到過一個段子,“月薪2000元,在北京如何享受奢華生活?早上醒來,先打開拼車軟件,預訂順風車,首單免費!中午吃飯的時候,比較一下哪個外賣平臺在搞補貼活動,訂一份9元大餐;周末,找個清潔工打掃一下房間,順便叫一個按摩師上門按摩。當然也都是免費的……”
2014年被稱為O2O元年,O2O概念大火。由于資本看好,各個創業項目均以補貼來占領市場。免費洗車、免費按摩、免費鐘點工、免費叫外賣……O2O一度成了燒錢的代名詞,而用戶在樂此不疲地享受各種補貼的同時,O2O也已不再是“紅海”,更像是一片“血海”。
每個細分領域都有幾十甚至上百個大大小小的APP參與競爭,背后是無數沖著“O2O ”概念而來的民間資本或風投機構。O2O行業發展的這一系列變化讓360董事長周鴻祎很感嘆,稱當初做殺毒軟件免費覺得挺“革命”,如今世界卻已變天。互聯網生意已變了一種玩法,都不是免費,而是在倒貼。
一向以彪悍著稱的周鴻祎懷疑自己不夠激進,“有的企業1個月就補貼2億,真是后生可畏。”2015年,O2O行業合并同類項接連上演。出行類O2O“滴滴”與“快的”突然在一起了,緊接著本地生活類O2O“58”與“趕集”也合并了,兩大O2O平臺美團和點評聯姻,10月,攜程與去哪兒達成合并。資本的力量,讓刺刀見紅的冤家握手言和。
到了2015年下半年,大量O2O企業倒在了死亡名單上。“燒錢”太快太多而流量變現太慢,領域內大佬初現、格局已成,燒錢刺激偽需求,非真實用戶黏性降低甚至消失,斷糧后的O2O企業紛紛被淘汰。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下半年,已經有超過300家、涉及16個領域的O2O平臺相繼倒閉。用“橫尸遍野”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
二、劉強東:O2O違背經濟常識
2015年12月21日,京東創始人劉強東應《潘談會》之邀,與潘石屹共同對話創業者。現場他大談創業十幾年來的創業鐵律感悟。
“我從2004年做電商到今年已經快12年了,回過頭來看,過去這么多年,有一點我們可以預見,就是未來不管互聯網怎么發展,出現什么樣新的商業模式、新的概念,有一點能夠確定,就是迄今為止沒有任何一個人,沒有任何一家公司和國家可以打破經濟的基本規律。
不管是在哪行哪業,發現一家創業公司能夠取得成功,有四點重要,而且這四點基本上能夠判斷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是否有價值。”劉強東用12年創業經歷總結出的基本規律,自命名叫“一拖三”。“一”是的團隊,“三”是提升用戶體驗、降低成本、提率。
“所以大家按照這個原則,你可以說,今天市場上成功的公司都是做到了四點,在的成功的團隊基礎之上,你只要把用戶體驗,成本或者效率三者,至少做到一點,同時另外兩點又沒有減損的情況下,基本上就可以算成功。什么叫沒有減損,千萬不要說只要用戶體驗好了,你一定能成功。
我們近在分析火的O2O項目,很長時間內部一直是兩派爭議,我當時也是“懷疑派”,因為我一直算不過賬來。比如上門洗車的例子,三個人,騎個小三輪,弄水騎到你家里去,弄半天,洗完走了。
三個人大概一天只能洗兩三輛車,本來你開到洗車店10-20塊錢就洗完了,結果三個人跑到你家里,成本大幅度提升,效率大幅度下降了。有人說用戶體驗大幅提升了呀,但是你的好的用戶體驗是建立在成本上升,效率下降的基礎之上的,即使帶來了一些利潤,但是這種商業模式也很難成功。
再比如說京東,大家都知道我們的用戶體驗很好,今天這么多人在京東消費,非常感激和謝謝大家。如果我們把用戶體驗做得更好一點,可以更簡單一點,不用做幾個快遞公司,全部用順豐發貨,我所有的貨都備無數,在全國弄500個庫房,每個庫房離你家只有500米,你買什么都有現貨,15分鐘送到家,出了問題全額退,這個體驗肯定是好的。
但是這樣,你的成本大幅提高,你運營的庫存周轉天數大幅度拉長。光有用戶體驗的成功,后并不代表我們新的商業模式能夠成功,這一點也是我們今天移動互聯網很多創業者存在的問題,忘記了成本和效率,老是強調好的用戶體驗,以為有用戶就能*。
北京1000萬一套的房子賣100萬,再送你80萬家電,還不過癮,再送20萬的京東禮品卡。可不是一天賣一萬套房?十萬套也賣出去了。是不是?你用戶體驗好了,但是這個能行嗎?這樣的商業模式能夠成功嗎?你不管做什么創業,不管干什么,你一定要回歸商業模式本身。”
三、物聯網能做什么?
如果以劉強東的“三”(提升用戶體驗、降低成本、提率)來衡量物聯網,那物聯網到底能做什么呢?當你回到家,再不用自己動手開燈,是不是提升了用戶體驗呢?這個還真不好說,有人會覺得體驗好了,有人會覺得體驗差了,因人而異。而降低成本、提率,就可以用直觀的數據來衡量。因為物聯網涉及面太廣,我們以物聯網的一個技術——RFID來舉例。
什么是RFID?
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技術,又稱無線射頻識別,是一種通信技術,可通過無線電訊號識別特定目標并讀寫相關數據,而無需識別系統與特定目標之間建立機械或光學接觸。是物聯網四大核心技術之一。
結構圖
RFID與美軍后勤
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向海灣地區運送了約4萬個集裝箱,由于標識不清,造成大量物資在港口堆積如山,美軍要在數以萬計的集裝箱中找到重要設備和補給品。后不得不打開其中的2.5萬個集裝箱,因為誰也不知道里面裝的是什么。清點登記后,重新加入到物流中。
因為無法得知貨物運送的狀況,軍人不知道自己申請的物資是否已發出,所以常常超額申請。比如要申請一個汽車輪胎,前方部隊在焦急等待中連續申請了好幾次,而后勤單位也不知道物資是否已經送到士兵手中,后就發來了四個輪胎。
直到戰爭結束,還有8000多個集裝箱沒有投入使用。據美軍估計,如果在這場戰爭中能夠有效地跟蹤集裝箱的位置和所裝載的物品,可節省約20億美元。
“在海灣戰爭期間,我們對物資的情況簡直是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物品的流向,更無法實現資產的可視化。于是,在模糊的需求下,物資進入物流,導致物流系統根本無法跟蹤。”海灣戰爭期間在美軍運輸司令部負責物流的美國空軍上將Walter Kross說。
1994年,美國國防部與Savi技術公司簽訂了多年合同,由Savi技術公司提供RFID標簽、固定/移動/手持的RFID讀寫器以及相關的硬件、軟件和專業服務。這些準實時的解決方案促進了美國國防部全資產可視化計劃(TAV)的實施。
2003年第二次海灣戰爭期間,情況有了徹底的改觀。美軍通過嵌在集裝箱上的RFID對發往海灣的約4萬個集裝箱進行跟蹤,實現了從儲備式后勤到配送式后勤的轉變,從而顯著減少了空運量與海運量,降低了物資儲備量,終節省數十億美元。
由于使用RFID技術,可以追蹤從工廠到散兵坑的所有物資,在次波灣戰爭時要花費數日的工作,現在只要20分鐘就搞定了。
舉例來說明,美國國防后勤局的軍官在一次的任務中,必須到碼頭為一批由工廠送到并準備運往東南亞的179個貨柜進行點收并收集信息,這位由國防后勤局派來的軍官利用一個手持的讀取器收集貨柜的信息且同時下載到陸軍的后勤數據庫中,這動作只花費了他20分鐘的時間,這還包括了必須在碼頭上走動的時間,以往這樣的工作必須動員一個排的兵力并花費二天的時間來完成。嘗到甜頭的美國國防部,要求自2005年10月1日起,所有軍需物資必須有RFID。
RFID與沃爾瑪
作為營業額大的零售企業,沃爾瑪連續3年蟬聯世界五的,它的成功與其以RFID技術為基礎的供應鏈系統不無關系。
早在2005年,沃爾瑪就要求他的*位供應商采用RFID技術,同時在公司總部建立起龐大的數據中心,用于接收通訊衛星和主干網絡傳送的零售數據,包括沃爾瑪集團所經營的所有店鋪的商品信息,物流、配送中心貨車貨箱信息等。
只要是與零售經營有關的數據,沃爾瑪的供應鏈系統都能做到實時監控。RFID標簽的引入使沃爾瑪的供應鏈效率進一步提升:之前核查一遍貨架上的商品需要全部零售店面的工作人員耗費數小時,而現在只需30分鐘就能完成。
沃爾瑪重視供應鏈各個環節的相互協調,RFID技術在其中作用不可小覷。沃爾瑪零售店內的貨物種類繁多,在8萬到10萬種之間,每個星期都會有超過900件的商品進入自動挑選行列。在人工操作訂單的時代,這樣大工作量很容易出現錯誤。
而基于RFID技術實現的自動化工作流程則可以實現自動下訂單、排序和篩選。采用 RFID技術后,系統自動產生電子訂單,貨品的庫存減少,節省了倉庫空間,提高了沃爾瑪了的資金流動率。
不僅如此,RFID技術還有效地減少了供應鏈管理的人工成本,讓信息流、物流、資金流更為緊湊有效,增加了效益。同時,倉庫的能見度極大提高,讓供應商、管理人員對存貨和到貨的比例一目了然。
美國伯克利大學為沃爾瑪所做的一個量化關系試驗表明,通過使用RFID,貨物短缺減少16%,這表明銷售額增加了16%,而利用RFID條碼的貨物的補貨率比沒有標簽的貨物補貨率快3倍。實踐證明,沃爾瑪正是采用了基于RFID技術的先進的供應鏈管理系統,才為它們創造了零售領域難以撼動的競爭優勢。
四、結語
在人類社會經濟的發展歷程中,大的進步標志便是生產效率的提升。工業革命以機器代替人力從事工業各領域的生產,解放了工人們的繁重體力勞動,提高工業生產的效率。信息革命使人類的信息交流變得快速而有效,極大的提高了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能力,使生產力又一次實現了質的飛躍。而基于RFID的應用,僅僅只是物聯網的冰山一角。
物聯網會不會成為一個笑話?不妨想想我們用的*、社保卡,房間里裝的煙霧報警器,大街上停著的共享單車,“萬物互聯”的浪潮正席卷一切,或許你在懷疑,但你已身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