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城市在線】 爬行機器人不僅能迅速查清管道“病因”,還能給管道“做手術”。8日,記者從成都高新區獲悉,在成都全面推進“三治一增”工作中,成都高新區不斷創新方式方法提升區域生態文明建設水平。
隨著雨季來臨,定期給管道“體檢”顯得尤為重要。7日立秋的一場強對流天氣后,成都高新區科園南路欄桿堰附近檢查窨井里,一種水下智能爬行機器人在排水管道檢測中大顯身手。
據介紹,機器人長約50厘米、寬約20厘米、高約30厘米,能在管道內一直行駛約150米距離,沿途可輕松爬過起伏的小坡。支撐它行走的是4個輪胎,可根據管道大小和水位高低更換。機器人核心的部位是它的“眼睛”——兩個攝像頭,能在井下360°無死角錄像和拍照,并實時回傳畫面到地面控制端。
“地下管道狹窄且空氣污濁,可能對下井檢修人員造成安全隱患,這種機器人可以定位故障,幫助我們實現定點維修,不開挖路面,就可修好管道‘患處’。”成都高新區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局(以下簡稱“成都高新區城管環保局”)水務處工作人員表示,相比以前排查污水管道必須人工挖開管道、分段排查的辦法,“爬行機器人”的使用,極大地降低了管道檢測的難度,提高了檢修效率,快速確定“病源”,減少后期開挖管道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也減少了對交通造成的影響。
據介紹,除了勘察,“爬行機器人”還可幫助工作人員及時發現管道內的各種結構性、功能性缺陷,并可搭載多種作業裝備,執行水下障礙物清理、環壁打磨鉆孔等任務。
成都高新區城管環保局水務處工作人員介紹,除了爬行機器人,現在管道運維有更多更科學的手段。比如為全面剿滅劣V類水體,成都高新區依托智慧化應用治水管水,還用上了管道潛望鏡、聲吶檢測技術等“新武器”,儼然一支機器治水小分隊。
截至目前,成都高新區實施雨污水分流整治工程500多個,管道糾錯630多處,關閉下河排水口2600多個,建成日處理能力7萬噸的中水綜合利用(中水處理)人工濕地,基本實現了“污水不下河”的治理目標。
據了解,自成都推出“三治一增”系列政策后,成都高新區加大整治力度,把“三治一增”作為一項系統工程。除創新方式重拳治水以外,在全域增綠、鐵腕治霾、科學治堵工作中,不斷打出“組合拳”有效治理“城市病”,把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助力成都加快建設美麗中國典范城市。
原標題:爬行機器人“治水” 成都高科技治理“城市病”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