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安防展覽網 智能家居】在這樣一個智能時代,好像產品不添加點兒智能元素就都不好意思到市場上露面。但是,當越來越多的智能產品進入家庭后,人們發現不僅這些單個的產品,其智能功能可能并不能帶來如愿的便利,而且,這些產品之間也難以相互協作,從而為人們打造輕松舒適的智能家居生活。
群雄競逐萬億元市場
家電行業的智能化風潮在進入2017年后愈演愈烈,無論是傳統的黑電、白電還是近年來發展迅猛的廚電,均不同程度地加入了智能化元素。
11月22日,長虹在悉尼舉行新聞發布會,在澳大利亞推出旗下品牌啟客(CHiQ)系列產品。啟客系列是長虹基于家庭互聯網形態下推出的一系列
智能家電產品,包括電視、冰箱、冷凍箱等。作為長虹面向未來的差異化產品系列,啟客品牌已先后在中國、南美洲和歐洲推出。
11月27日,美的清潔電器事業部推出了自主設計研發的重磅新品,并聯合日本東芝推出革新性智能清潔家電。而在今年初,美的空調就曾宣布,從2017年開始,美的空調全線升級智能產品,逐步淘汰非智能產品,并定下了2017年600萬套,2019年突破1200萬套的智能空調銷售目標。
今年3月,海爾發布U+智慧生活2.0戰略,推出智能家電的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向“硬件+軟件+服務”的模式轉型。其推出的互聯網冰箱產品不僅可以自動掃條形碼識別食材的原產地、營養成分、保質期等,還能通過VOC氣味新鮮度識別技術自動識別冰箱內空氣質量情況,自動進行殺菌凈化。
奧維云網統計數據顯示,目前,黑電的智能化已經達到了90%。而隨著
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人機交互等技術的快速發展,智能白電也開始提速,目前智能產品市場占有率中洗衣機達到22.5%、空調18.54%、冰箱10.30%。根據中怡康的預測數據,2020年智能家電產品的滲透率將進一步提升,白電、廚電、生活電器等智能家電的占比將分別達到45%、25%和28%,智能家電未來5年將累計帶來1.5萬億元的市場需求。
不僅僅是智能家電產品,智能照明、智能安防、智能窗簾等產品也在相繼進入消費者的生活。在韓國首爾汝矣島康萊德酒店,我們用門卡打開房門后,沒有找到可以插卡取電的地方,愣了一會兒,我們才發現房間里的門廊燈已經打開。拖著行李走進去,衣櫥燈、房間燈、窗簾燈依次亮起。原來,這家酒店的照明已經實現了智能化控制。而在LGDisplay的展廳,如果想給誰留張紙條,則可以在桌板上寫好,點擊紙飛機圖標,紙條就會“飛到”透明的窗戶屏幕上。
智能化仍然在路上
雖然智能大潮洶涌,但是我們調查發現,對于消費者來說,這些智能化產品還有著眾多的槽點。
“夜里起夜,我需要的是只要我的腳一沾地,燈就亮了,而不是要去找到手機,解鎖,找到APP,點開后再去開燈。”
網友“飲露”表示,他平時就愛折騰各種帶有科技感的東西,前不久把家里裝上了智能燈泡,其模式是一個網橋+帶控制器的RGB燈泡+APP。
雖然一些非的APP版本開發了一些好玩的功能,比如通過麥克風的輸入控制燈的亮度等,但是在基本的開關功能上,他認為是“化簡為繁”,有畫蛇添足之嫌。而且,由于作為科技發燒友的他已經把家里許多家電都更換為智能型,其共同的特點是都要靠手機APP來操控,而各家APP很少兼容,每次要打開什么電器,他都要看半天。
消費者王女士則告訴我們,她父親平時就愛上網看各種資訊,于是她給父親買了一臺智能電視。但是,在教父親使用的過程中她發現,如果僅僅是觀看影視節目,智能電視并不如普通電視方便,如果是上網瀏覽的功能,又不如使用鼠標和鍵盤控制的電腦方便。而且,隔一段時間系統還要升級,而這對于年過八旬的父親來說,都是不容易完成的。
全國家用電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廚房器具分委會秘書長張亞晨表示,現在有些智能化產品整合了多種華而不實,甚至是不必要的功能,這些不僅降低了消費者對于智能產品的消費及使用欲望,而且這些功能的操作還不停地考驗著本就不高的系統穩定性,從而降低了產品的可靠性。
“在給家電添加各種功能的時候,要弄清楚,是給用戶帶來了便捷,還是把簡單的事情做復雜了?”他提出質疑。“如果消費者家中的智能化產品,或者智能家居的控制系統被非法入侵,就可能危及消費者的人身財產安全。”中國家電研究院檢測所副所長李紅偉表示,智能家居、智能家電與網絡連接,將帶來網絡安全、信息安全以及電器安全的風險。而用戶的這種擔心也會阻礙其購買相關的產品。
李紅偉還指出,從智能家電走向智能家居,是智能化發展的大趨勢,也就是從本地智能化走向網絡的智能化和方式的智能化,而網絡是這一切發展的基礎。
但是目前,不論是WiFi技術還是目前眾多家電企業采用的NB-IoT技術都各有優缺點。比如WiFi技術具有更容易接入,芯片組成熟,更便于部署等優點,但是也有接入配置無法統一完成、容易掉線、信號覆蓋不全面等問題。而NB-IoT技術具有大容量、高覆蓋、低功耗、高安全性等優點,但由于其低速率的特點而不適用于視頻信號的傳輸。
此外,智能家電被整合進越來越多的功能,雖然會滿足消費者更加多變的使用需求,但同時也增加到了維修服務的難度。智能家電的普及,必須伴隨著更加專業的售后服務團隊來提供技術保障。
團體標準制定工作啟動
“我認為,智能家電,或者智能家居的核心就在于兩個字:‘更’和‘新’。”張亞晨解釋說,“更”,是相比傳統家電而言,其更容易實現一些功能;“新”,則是指在應用了新技術后,不僅滿足了人們已有的一些需求,同時還能激發人們新的需求。
他指出,如果默認了一些企業將手機控制的產品就算做智能化產品的低層次載體,就會對行業的發展產生阻礙。因此,必須通過標準來規范智能行業的發展。
中國家用電器研究院院長劉挺和工信部消費品工業司副處長肖杜宇均表示:啟動智能家居標準化工作,將有助于智能家居打破行業壁壘,規范行業發展。
據張亞晨介紹,目前,國家層面的智能家電、家居標準化體系構架已經搭建起來,《智能家用電器的智能化技術通則》《智能家用電器服務平臺通用要求》《智能家用電器系統結構和參考模型》《智能家用電器操作有效性通用要求》4項標準已經報批;關于智能家電系統互操作的通用要求、技術術語、測試規范等10項標準也已經立項;同時,還有13項標準在申報中。
但是,張亞晨也指出,目前不論是國家標準,還是行業標準的制定速度,都遠遠不能滿足技術和市場的發展需要,因此,新修訂的《標準化法》對于團體標準給予了政策鼓勵。
《中國消費者報》我們了解到,在智能化領域,相關行業組織及機構紛紛開始推動團體標準的制定工作。如前不久,由中國家用電器協會牽頭,海爾、美的、博西家電、海信、長虹、創維和TCL共同制定了智能家電互聯互通團體標準。通過統一的轉換協議,各企業開放云端接口,實現不同品牌間的互聯互通。即:如果用戶家中購買的是不同品牌的家電,只要屬于上述七*,都可以在任一品牌的云平臺中,對其他品牌電器進行操控。
據中國輕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郭永新介紹,中國輕工業聯合會擔負著行業標準的框架設計、起草、審查、報批等工作。目前智能家居團體標準工作已經初步設定了組織結構,即在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下設立智能家居標準化工作組、標準化專家組,聯合行業協會、行業標準化技術機構、檢測機構、認證機構一起制定智能家居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