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的概念在資本市場屢見不鮮,高速城市化帶來的副作用不斷催生其建設需求,智慧城市已經在中國掀起建設浪潮。通過測算,智慧城市相關投資總額或達到9700~41000 億元,國內大中城市紛紛以智慧城市為載體,積極提出利用新興信息技術加速產業升級,推動創新型城市建設。
2018年智慧城市要有創新性亮點和爆品
目前,國內各地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和發展路徑各不相同,同時,各地智慧城市建設也具有規律可循,即圍繞城市總體發展戰略,選擇智慧城市建設的重點和發展路徑,實現智慧城市和城市總體發展戰略的統一。
圖表1:我國主要省市智慧城市政策匯總
一、智慧城市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一)認識有差異
盡管我國許多城市都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設的目標,但對智慧城市認識有著很大差異,對其的認識還只存在于技術方面,對上層架構很少提及。有些地方的智慧城市規劃,也沒有涉及物聯網、云計算以及三網融合等先進的信息技術的應用,技術思路與模式比較落后。另外,不同地區的相同部門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看法也是不同的。
(二)信息孤島廣泛存在,互聯互通的難度大
目前在通信方面存在數據不統一、標準化程度不高、互聯互通程度不足等眾多問題。如互聯互通程度低,導致各系統之間無法及時關聯聯動,無法快速、地發揮預警和防范的作用,從而加大了智慧城市運維成本。
(三)思路單一,沒有貼合當地實際情況
現實是,許多城市出臺了智慧城市建設規劃,但除少數先行先試的城市以外,許多城市都是搭建一套“城市監測平臺”,對人口、交通、環境等各個領域數據進行實時監測匯總,但如何深入挖掘數據背后的城市狀況,如何應用數據進行城市治理,似乎有些勞而無功。有些地區“照貓畫虎”,導致不同地區同質化現象嚴重,沒有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情況進行相應的調整與優化。
(四)群眾參與感不強,未能打通聯系群眾的后一公里
目前的智慧城市建設多是從供給端出發,通過供應商提供后臺產品和應用,以政府服務平臺得以展現,真正能夠連接到“服務接受者”的“智慧”種類并不多。從對各省內部分政府公務員與事業單位工作人員的抽樣調查來看,多數公務人員都對智慧城市建設的現狀與相關信息了解甚少。對智慧城市建設來說,公務人員既是智慧服務的“接受者”也是智慧服務的“提供者”,對智慧城市建設的參與和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這種缺乏“地氣”的現狀亟待改善。此外,智慧城市不僅意味著硬件的完善,更要求該地居民IT素質、環保意識、城市創新能力、人才吸引力等軟性綜合實力的提升。因此,要注重城市人才的培養,要積極引導院校和企業關注大數據技術演進、承擔關鍵技術和系統的創新研發工作,以創新技術的推廣應用帶動智慧城市產業鏈集聚和發展。
二、智慧城市發展趨勢
未來智慧城市建設將更加趨向“一城一策”的模式;而盡管不同的城市會有相對側重的智慧服務發展方向,各城市之間仍然有相互借鑒和效仿的空間。而這樣的趨勢,給了提供智慧城市服務的企業縱深挖掘市場需求、再橫向經驗復制的驅動力。
AI和綠色低碳將成為新型智慧城市的顯著標簽。可以預見,2018年新型智慧城市將從前幾年的充分依賴大數據驅動逐步轉向充分依賴人工智能驅動。經過過去幾年的發展,智慧城市大數據的原始采集與積累工作已基本完成,互聯互通與共享工作尚需根據每個垂直領域的情況進一步完善。隨著AI第四次歷史高潮時期的到來,AI對智慧城市各垂直領域的影響將勢不可擋,會與大數據的完善工作同步混合進行,成為驅動數字中國時期新型智慧城市發展的強有力原始動力。
結語
總的來看,2018年我國新型智慧城市和智慧社會的發展趨勢將在宏觀與微觀兩個層面得以體現。宏觀方面,智慧城市群、城鄉一體化將成為主角;微觀方面,細分領域與AI、綠色化發展、共享經濟的深入融合將成為突破點,有望打造出創新性亮點和單點爆品。
(本文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前瞻網、泰伯網、慧聰電子網、城市運營服務、OFweek 安防網、 慧天地、智城市慧生活信息整理,中國安防展覽網編輯)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