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安防展覽網 品牌專欄】Machine”是天網系統,通過大規模電子監控識別即將發生的暴力*,隨即“吐”出相關社保號報警,該號碼主人既可能是潛在行兇者,也可能是潛在受害者。拿到號碼后,身為前特工的男主角則設法接近社保號碼主人,阻止*事件發生。
這是2011年熱播美劇《 Person of Interest 》(疑犯追蹤)的主要劇情,“The Machine”能夠根據已發生的案情抽絲剝繭、摸索規律,預測未來某個時空范圍可能發生的*,提前預測可疑行為,鎖定可疑人員,根據模糊抓拍照,從億萬數據中快速匹配目標人物信息,并以**為中心,分析關系人,得到*組織名目。
如今,電視劇中的情節在現實中已一一落地。
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是AI警察的技術保障
云從科技,一家被稱為“國家隊”的中國AI公司,根據其公開信息顯示,云從安防系統已在全國29個省上線實戰,截止2018年3月,云從科技提供的AI警察已協助全國公安機關抓獲4376名**。
據每日人物報道,2016年,云從科技僅憑著15年前監控攝像頭里的半張模糊的臉,就幫助警方破獲了一起多年懸案,而這背后正是人工智能與大數據挖掘技術的功勞。
中國是人口大國,以往由于缺乏攝像頭,導致很多案件成為“無頭案”。不過,如今破案90%以上的線索都來自攝像頭。以往警察破案,要尋找監控系統中拍攝的*物,只能人工查看錄像,工作量之大,顯而易見。
但依靠智能攝像頭和人工智能算法,遍布各地卡口的攝像頭會通過人臉識別、車輛識別等計算機視覺技術提取識別特征,比如性別、年齡,駕駛機動車的車型、車牌等。然而,人臉識別并非,因為人臉識別技術是抓取人的臉部信息,如果是低頭、背影、模糊身形、帽子遮擋等情況下,人臉識別則無用武之地。
據悉,云從科技使用跨境追蹤技術來彌補這一缺陷,根據行人的穿著、發型、體態、行為等信息認知行人。2018年3月,云從科技打破三項世界紀錄,讓跨鏡追蹤達到商用水平,對無法獲取清晰拍攝人臉的行人進行跨攝像頭連續跟蹤,增強數據的時空連續性。
結合人臉識別、車輛識別和跨境追蹤等技術,云從科技的安防系統能幫助警察快速鎖定**。
實際上,圍繞某個**這樣的“重點人物”,通過對接三方系統,云從科技還可以分析他的夫妻關系、親緣關系、通話關系、甚至是同行關系等社會關系,通過關聯分析,進而挖掘出*團伙。事實證明,分析小團伙中人員的情況,云從科技發現大部分“重點人物”都有前科或“標簽”。
核心競爭力:數據資源與三級研發架構
近幾年,人工智能之所以快速發展,離不開計算力提升,數據爆炸,深度學習等算法突破。而評價一家人工智能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也就離不開計算資源、數據資源和研發人才,尤其是數據和人才。
成立于2015年的云從科技發源于中科院,是中科院戰略先導重大專項人臉識別團隊代表,在安防領域,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確定云從科技與百度、騰訊、科大訊飛,承擔國家“互聯網+”重大工程——“人工智能基礎資源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任務。2018年1月,國家發改委再次確定云從科技和公安部一所旗下的“北京中盾”承擔國家“人工智能”重大工程——“高準確度人臉識別系統產業化及應用項目”建設任務。
云從科技不僅是一家同時受邀制定人工智能國家標準、公安部行業標準的企業,而且參與多個公安部級重大科研項目,并與公安部重點實驗室共同成立智能視頻分析聯合研究中心。
通過與公安部合作,云從科技能夠合理合規地使用來自公安部的數據,在進一步探索應用場景的同時,也能優化模型,提升技術。
事實上,云從科技能夠獲得深厚的政府資源,根源在于他們的技術實力,而這繞不開其創始人周曦博士。
周曦本碩就讀于有“中國MIT”美譽的中科大,攻讀博士期間,他師從四院院士、計算機視覺之父——美國伊利利諾伊大學(UIUC)Thomas S.Huang(黃煦濤)教授。博士畢業,周曦加入中科院,帶領團隊研發出國內首套“人臉識別支付”系統、人證合一人臉驗證系統,成功將人臉識別實現商用。
創立云從科技后,周曦持續加強研發力量,搭建三級研發架構。既重視基礎研究,在硅谷和UIUC建立研發團隊,引進前沿技術,與中科院和上海交大建立聯合實驗室,從事基礎技術研究,還建立重慶、上海、廣州、成都、蘇州五大研發中心,促使產品落地。而遍布全國的技術服務團隊,則推動產品本地化服務能力。此外,云從科技還成立人工智能大學,培養人工智能儲備人才。
如今,云從科技已是銀行與機場大AI技術供應商。
豐富的數據資源,結合三級研發架構,可以想見,云從科技對安防行業的變革,還將繼續,而《 Person of Interest 》中預防、阻止*的情節也會更進一步成為安防領域的常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