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防展覽網 媒體導讀】當前,我國制造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轉型壓力。一方面,勞動力成本迅速攀升、產能過剩、競爭激烈、客戶個性化需求日益增長等因素,迫使制造企業從低成本競爭策略轉向建立差異化競爭優勢。
在工廠層面,制造企業面臨著招工難,以及缺乏專業技師的巨大壓力,必須實現減員增效,迫切需要推進智能工廠建設。另一方面,物聯網、協作機器人、增材制造、預測性維護、機器視覺等新興技術迅速興起,為制造企業推進智能工廠建設提供了良好的技術支撐。再加上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扶持,使各行業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開啟了智能工廠建設的征程。
我國汽車、家電、軌道交通、食品飲料、制藥、裝備制造、家居等行業的企業對生產和裝配線進行自動化、智能化改造,以及建立全新的智能工廠的需求十分旺盛。近幾年來,智能工廠的發展非常迅速,行業的銷售毛利率也在35%以上,甚至達到40%以上,但是隨著智能工廠的企業競爭激烈性增加,行業進入者增加,以及行業的經營成本增加等等因素,智能工廠的銷售毛利率也在逐年下降。
2016年智能工廠的總資產急劇上升,增長速度將近100%,這源于2016年國家發布了一系列的規劃和政策,《中國制造2025》、《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這些規劃都將推動機器人行業的發展,尤其是在工業方面的應用。國家大力發展機器人產業,對于打造中國制造新優勢,推動工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國建設。
2015年智能工廠銷售收入達到492億元,2016年智能工廠銷售收入達到680億元,同比增長38%,2017年智能工廠銷售收入達到888億元,同比增長30.5%,市場飽和度達到18.9%。在地區方面,華東地區的銷售收入高,占比達到63.4%,這說明華東地區對智能工廠的建設非常重視,同時對智能工廠的需求非常大。
工業智能化的國家規劃吸引了很多投資者,同時投資者也非常看好這個行業。2016年智能工廠的總資產增長率達到97%,2017年雖然有所回落,但是增長率也高達43%。投資者的前景看好使得行業的資產在不斷增加,預計未來幾年總資產增長率也將在30%之上。至2022年底,制造業企業預計21%的工廠將會轉為智能工廠。而已開始和智能機器一起工作的行業,例如航天與國防,工業制造業和汽車行業等,預計將成為這一波數字轉型的。
一、智能工廠行業需求市場
人口紅利優勢不再,中國制造業面臨著巨大的挑戰。在以前,傳統的生產線中人員的成本是非常低的,勞動人口的供應市場遠大于需求市場。而近年來,各地企業不約而同的出現了招工難的問題,由于勞動人口供應的減少,人員對于漲薪的需求逐漸強烈,人員成本逐步上升,而在經濟緩慢復蘇,國內經濟下行的趨勢下,不少企業出現了內憂外患的局面,企業盈利能力下降,已無法滿足工人對工資剛性增長的需求。
另一方面,由于勞動力緊張的緣故,各地區對于勞動力資源的爭奪愈發強烈,三四線中小城市鼓勵本地市民在家鄉就業,從一二線大城市打工的流動人口陸續返鄉,支援家鄉建設,使得大城市的制造業面臨勞動人口短缺的現狀。
另外,由于金融、互聯網等行業的大力發展,應屆生在選擇工作時都想方設法進入這些行業,不愿在實體制造業發展,主要原因是他們不愿意干枯燥的體力活,同時認為金融、互聯網等領域的薪水要高于制造業。綜上來看,由于勞動人口的供應量無法滿足目前市場需求,中國制造業急迫需要一場轉型--一場機器替代人勞動的轉型。
在未來中國制造業的工廠里,機器人將替代一半以上人的勞動,“機器換人”正成為越來越多企業轉型升級的共識。目前很多企業都具有比較強烈的機器換人的愿望,一些企業正在等待扶持政策端的出臺。
“機器換人”后,61.5%的企業至少減少10%的一線員工,其中16.3%的企業減少30%以上一線員工,這樣不僅降低了勞動人員成本,極大地緩解了人員壓力,同時還提高了生產效率,減少了事故的發生。
國內“機器換人”的熱潮已經席卷各大城市,其中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帶。尤其廣東和江浙地區走在前列,各大企業積極布局機器人在生產線上的應用,市政府也積極推動智能生產的發展。由此看出,中國各城市對于目前勞動力下降的格局都在思索解決辦法,市場強烈的需求愿望促使著機器替代人成為產業線上的“操作員”。
二、智能工廠行業客戶結構
目前我國有67%的制造業和62%的航天與國防機構都有智能工廠的相關舉措。然而,超過三分之一(37%)的生命科學和制藥公司正在利用數字技術,開創新商業模式。未來我國各行業的工廠都可能滲透智能化,甚至全智能化。
三、智能工廠行業需求的地區差異
圖表:2017年智能工廠行業銷售收入地區分布情況,數據來源:中研普華產業研究院
2017年智能工廠行業有63.40%的銷售收入來自于華東地區,這說明華東地區對智能工廠的軟硬件需求大,超過了全國需求的一半。(原標題:智能工廠行業需求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