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防展覽網 時事聚焦】 “靄靄芳春朝,雪絮起青條。”眼下,又到了飛絮如雪的季節!日前,北京市已經發布預報,表示本周起全市將正式進入飛絮期,為期差不多為50天。在此期間,不少居民將會遭受到一大波梧桐絮、柳絮、楊絮的連續沖擊,因此政府呼吁大家注意個人防護。
而其實,飛絮除了影響人們健康之外,也會對工業生產、交通管理、事故災害等造成隱患。同時更會給城市環衛帶去巨大壓力。在此背景下,當我們面對如彈幕般襲來的飛絮,應該如何去防治呢?
春有飛絮,防治頗難
每年4月到6月,對于我國不少城市來說都是一個難熬的“飛絮季”。從4月初的梧桐絮到中旬的柳絮再到5月份的楊絮,接二連三、無縫承接的飛絮將一切籠罩在白茫茫的世界之中。有的人會感覺很美,但更多人感覺到厭煩。
因為對于人們來說,鋪天蓋地的飛絮不僅會給個人健康帶來危害,比如通過眼睛、鼻子等部位進入人體引發不適,或者攜帶一些病毒觸發過敏或疾病;而且還會對交通、公共安全、工廠設備、城市環境等造成一定隱患和破壞。
基于此,對飛絮的防治和清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一直以來,我國所采取的都是人工處理的方式,通過加強人工保潔數量和次數,來實現對飛絮的收集與清理。但這種方式由于效率低、覆蓋面小且用工成本高,明顯效果不夠好。
再加上飛絮數量實在過多,輕飄飄的很容易飛得到處都是,人工處理起來更是十分困難。近年來,雖然我國加入了一些機械化設備輔助清理,例如灑水車、洗掃車等,但對于人力依賴度仍舊不小。在此情況下,治理還需尋求更優化的方式。
人機結合,與之一戰
那么當前,我國是否已經找到更優化的飛絮治理方法了呢?
隨著各種智能科技的快速發展,很顯然機器人、無人機等智能設備的出現與應用,給人們治理飛絮帶來了福音。2018年的時候,鄭州等地方已經開始采用無人機灑水、噴藥協助治理;同時今年以來,不少省市也采用霧炮車、智能環衛車、智能清掃機器人等清除飛絮。
通過與無人機、機器人等進行“人機合作”,傳統的飛絮收集和清掃效率獲得了大幅提升,治理效果也比以往有所升級。同時由于“機器換人”,飛絮治理對人工的依賴度大大降低,相關成本也獲得縮減,使得人們應對飛絮的能力和*增強。
更為重要的是,無人機等的應用也讓人們擁有了飛絮防治的治本之策。如果說一昧的清掃打理是治標,那么通過無人機噴灑藥物讓飛絮不再泛濫則是治本。過去,人們想要從根本上治理飛絮可能比較費時、費力、不太容易。但無人機的應用讓這一切變得簡單。
不過,就目前無人機、機器人產業的發展和應用環境來看,要實現在飛絮治理上真正的“替人”還存在標準、技術、價格、人才等方面的問題。現階段,“人機結合”或許才是為優化和實際的治理方法,而完全無人化的治理手段還需假以時日。
智能環衛,大勢所趨
其實,從飛絮治理手段的升級我們不難看出,當前環保產業的一大趨勢是智能化。在飛絮治理過程中,從傳統的人力、清潔車、掃水車等應用,到人與機器人、無人機等的結合,體現出的恰恰是環衛裝備的智能化升級。
而環衛裝備作為環保產業中的一大主要細分領域,其智能化發展無疑能對整個產業產生重要推動作用。在垃圾分類等政策不斷出臺,制造業綠色轉型愈發重視的背景下,環保智能化發展深度符合了國家與時代的需求。
在此背景下,除了機器人和無人機,未來圖像識別、深度識別、自動駕駛等前沿技術同樣能在環衛裝備的智能化轉型中產生巨大作用。通過與傳統環衛裝備相融合,并在垃圾清掃、道路清潔、垃圾清運等場景廣泛落地,環保行業的智能化之路還將進一步提速。
當“智慧環衛”真正成熟,或許不只是面對飛絮,即使面對其它更多的環衛難題,人們也能輕松應對!屆時,健康、整潔的城市環境將帶給人們更多舒適、更多安心,人們也將少些憂愁、多些歡樂吧。我們期待著這一刻的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