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時事聚焦】 當你正在應用上瀏覽一款車,中介電話不期而至;報名課外培訓班,盈利機構的邀約電話一個接著一個;打開攝像頭拍攝一款包,購物App的各種箱包產品推送就來了…手機APP的*,已經遠遠超出人們所能忍受的底線。
近日,央視新聞曝光的手機APP“偷窺”亂象調查,有APP十幾分鐘內訪問照片和文件兩萬多次,涉及移動教學軟件“優學院”、辦公軟件“TIM”等多款產品。目前,工信部旗下中國信通院泰爾終端實驗室已經對曝光的問題APP進行了檢測。
圖片來源:央視新聞
事實上,關于手機App秘密訪問個人信息的事件近年來屢見不鮮。
自2017年5月開始,監管部門對于違法開展數據活動行為的嚴厲打擊就從未停止。公開資料顯示,公安部開展的“凈網 2019”專項行動,共查處違法違規采集個人信息的 APP 共 683 款。誠然,在信息化的網絡大環境下,個人信息安全乃至國家戰略安全都存在嚴重隱患,數據泄露的例子比比皆是,防范信息安全風險成了需要各行業共同努力的課題,安防行業也不例外。
隨著智能概念廣泛應用,安防領域也逐漸物聯化、智能化,尤其是涉及人臉識別的信息,一旦泄露,將*暴露人們日常生活及基本信息,造成騷擾乃至詐騙風險。因此面臨的信息安全防護問題也不可小覷。
以安防視頻監控為例,生活中,攝像頭充當著重要的角色。在餐館里,可以讓顧客“監視”廚房做菜的全過程,真正吃上“放心菜”;與紅綠燈“搭檔”時,充當著“電子警察”的角色,更好地維護交通秩序;迷你版的它,還被廣泛應用于醫學胃腸病、支氣管病、整形外科的治療上,減輕患者痛苦的同時又提高了治療效果...可以說,監控攝像頭給我們的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和安全。
盡管如此,但目前市面上的很多智能攝像頭并不安全,很容易被他人破解,從而窺視到人們的生活與隱私。360《國內智能家庭攝像頭安全狀況評估報告》顯示,近八成產品存在用戶信息泄露、數據傳輸未加密等問題,這就意味著黑客可以遠程獲取大部分用戶的實時監控畫面。
這種情況下,安防企業能做的就是不斷提升產品的安全系數。例如在產品上市前首先與專業安全廠商、安全機構合作,進行充分安全檢測,并且建立和健全產品更新機制,產品投入市場后定期更新維護產品,提供完備的用戶服務等。
外部監管尚未有效落實也是竊取用戶隱私為何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我國個人信息保護制度尚不完善,執法權責并不清晰,尚未形成統一有效的監管機制,許多數據泄露事件在關注度下降之后不了了之。消費者維權之路任重而道遠,僅靠“315”這一天是難以平復的。當然,消費者也應避免購買無安全與質量保證的產品,對于新購買的攝像產品也應及時設置強口令的新密碼,以防被不法商販和黑客破獲。
結語:大數據時代,安防行業隱私及信息安全數據保護仍然任重道遠。立法似乎成了屢試不爽的解決方法,不過,打擊面過廣又會造成個人信息與人身安全之間的沖突,如何平衡好“安全”與“隱私”成為一項挑戰。若立法和技術能夠兼顧數據隱私保護與安全,無疑是令人期望的。互聯網時代,我們依然呼喚信息安全和歸還真正屬于私人的空間。
(本文依據科技日報、億歐網、電子發燒友、多智時代、經濟日報、經濟參考報等相關報道編輯整理)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