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 從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網站獲悉,為加強人工智能領域標準化頂層設計,推動人工智能產業技術研發和標準制定,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中央網信辦、國家發展改革委、科技部及工業和信息化部五部委日前聯合印發《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進而指導人工智能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團體標準等的制修訂和協調配套,形成標準人工智能產業全面規范化發展的新格局。
《指南》提出到2021年完成關鍵通用技術、關鍵領域技術、倫理等20項以上重點標準的預研工作。到2023年,初步建立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并率先在制造、交通、金融、安防、家居、養老、環保、教育、醫療健康、司法等重點行業和領域進行推進。
《指南》明確人工智能標準體系結構包括“A基礎共性”、“B支撐技術與產品”、“C基礎軟硬件平臺”、“D關鍵通用技術”“E關鍵領域技術”、“F產品與服務”、“G行業應用”,“H安全/倫理”等八個部分。
其中關鍵領域技術標準主要圍繞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等方面,為人工智能應用提供領域技術支撐;產品與服務標準包括在人工智能技術領域中形成的智能化產品及新服務模式的相關標準;行業應用標準位于人工智能標準體系結構的頂層,面向行業具體需求,對其它部分標準進行細化,支撐各行業發展。
在建設內容方面,《指南》基于標準體系結構共分八大部分標準,其中在支撐技術與產品標準中主要包括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邊緣計算、智能傳感器、數據存儲及傳輸設備等;
在關鍵領域,技術標準則涉及計算機視覺標準,并明確規定計算機及視覺感知設備對目標進行檢測、識別、跟蹤的技術要求,解決圖片或視頻采集、處理、識別、理解和反饋等各環節的一致性和互聯互通問題。計算機視覺標準包括視覺設施設備、數據及模型、圖像識別與處理三個部分;在生物特征識別標準則規范計算機利用人體所固有的生理特征(指紋、人臉、虹膜、聲紋、DNA等)或行為特征(步態、擊鍵等)來進行個人身份鑒定的技術要求,解決生物特征描述、數據、接口的一致性問題。
智能終端標準則主要開展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在智能終端領域的標準研究,重點圍繞移動智能終端產品圖像識別、人臉識別、AI芯片等相關技術開展標準化工作。
在行業應用標準方面,主要涉及國務院《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提出的重點行業應用領域如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教育、智能物流、智能家居、智能政務、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智能法庭等等等。
智能交通領域,主要規范交通信息數據平臺及綜合管理系統,從而可以智能地處理行人、車輛和路況等動態復雜信息,智能信號燈等技術的推廣;
智能家居領域主要規范家居智能硬件、智能網聯、服務平臺、智能軟件等產品、服務和應用,促進智能家居產品的互聯互通,有效提升智能家居在家居照明、監控、娛樂、健康、教育、資訊、安防等方面的用戶體驗;
智慧城市領域主要規范智慧城市未來模式下智能應用的技術要求,包括評估人工智能技術在復雜城市環境下的風險,評估城市安全、輔助決策等應用或產品的智能程度等;
公共安全領域主要規范涉及公共安全的探測傳感、各類信息處理和綜合分析相關應用技術,從而實現智能化監測預警與綜合應對。
《指南》同時還通過附件的形式,就人工智能標準的研究方向進行了詳細說明。
從近幾年發展來看,人工智能已經充分展示出其活力。尤其是在一些應用領域中給行業發展帶來翻天覆地的變革。例如安防領域以及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中人工智能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并突顯出了巨大的社會效益。隨著人工智能進入發展的關鍵階段,《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的出臺對指導人工智能標準的逐步完善與人工智能產業規范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