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防展覽網 企業關注】生物識別技術,是利用人體固有的生理特征,如指紋,臉象,虹膜等和人類的行為特征來進行個人身份的識別。比傳統的賬號密碼更加安全、保密、方便,而且每個人的生理特征不同,不易被偽造或盜用,是目前較為安全和方便的識別技術。
生物識別認證包括兩個主要階段:登記和驗證。在登記階段,需要采集個體的生物特征數據,轉換為特定模板(對抽取出的信息進行數字化編碼),保存至本地設備或上傳至服務器統一管理。
在驗證階段,用戶通過傳感器或讀取器提供個人生物特征數據,然后將采集的生物特征模板與預存的模板進行對比。如果匹配,即表示成功通過認證。隨著生物識別系統日漸成熟,準確度不斷提升,識別誤差率逐步下降,生物識別技術逐漸成為一項高效便捷的身份認證手段,廣泛應用于多種支付場景。
用戶身份驗證是信息安全的第一步,生物識別技術作為身份驗證的一種手段,在可靠性方面具有顯著優勢。以公安三所研發的elD為例,由公安部公民網絡身份識別系統完成,用戶的身份認證通過生物識別技術完成識別,網絡身份認證通過用戶網絡身份應用標識編碼(appeIDcode)完成,安全性和隱私性得到了充分的保障,并且elD幾乎可以載入國內的主流手機品牌。
根據美國咨詢機構Transparency Market Research的統計,生物識別市場規模將于2020年增長至233億美元,復合年均增速為15.7%,生物識別市場正處在快速增長中。
人臉識別作為基于人的臉部特征信息進行身份識別的一種生物識別技術,用攝像機或攝像頭采集含有人臉的圖像或視頻流,并自動在圖像中檢測和跟蹤人臉,進而對檢測到的人臉進行臉部的一系列相關技術,通常也叫做面部識別、人像識別。
如今,人臉識別技術已經非常成熟,國內的產業鏈也趨于完善,比如國內做人臉識別、圖片識別的曠視科技Face++、商湯科技、做視頻識別的極鏈科技Video++,國外的Facebook等科技公司也開發出了基于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的人臉識別技術,能夠對海量的人臉圖像進行快速處理,這些技術也能被用于數字身份信息的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5G、AR、 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技術與生物識別的結合應用,使新需求和新愿景得以落地實現,賦能垂直行業,進一步產業轉型升級,并帶來基于眼球追蹤的廣告分析、全息影像通話、可穿戴設備生物特征身份識別等應用場景。
安全性作為人臉識別、聲紋識別、指紋識別落地的一大關鍵因素,已經引起社會各界人士的重視。從訴訟到*入規范,以人臉、指紋、步態、聲紋、虹膜等為代表的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應用和保護已經走入人們的視野,不少人逐漸意識到自己的臉是屬于高度敏感的私人信息,如果隨便被人采集使用,將造成隱私泄露和信息安全風險。如何強化使用過程中的安全性,也成為科技企業、技術研發機構首要考慮的問題。
其實,從手機解鎖、小區門禁到餐廳吃飯、超市收銀,再到高鐵進站、機場安檢以及醫院預約就診,“刷臉”行走天下的時代正在加速到來。而在身份認證領域,生物識別技術的價值將得到更加深層的展現。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