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安防展覽網 市場分析】近日,資本市場上養老板塊普遍走強,涉及養老地產、醫藥、保健品、保險等諸多領域。
起因是日前《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新時代老齡工作的意見》這一重要文件的正式發布。其中明確指出要把積極老齡觀、健康老齡化理念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過程,促進老年人養老服務、健康服務、社會保障、社會參與、權益保障等統籌發展,推動老齡事業高質量發展,走出一條中國特色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道路。
*政策頒布后,養老板塊“跳空高開”,且在政策頒布之前整體保持上漲趨勢
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顯示,截止2020年末,中國有65歲以上老人1.9億人,超過2019年末的1.77億人,老年人口數創下歷史新高,如今已占社會總人口的13.5%。
而在聯合國衡量老齡化的三個階段性標準中:65歲人口在總人口的比例是7%,意味著進入老齡化社會;占到14%是老齡社會;占到21%成為超高齡社會。
這樣看來,我國已經處于老齡化社會,正加速邁入老齡化社會了。
局部看北京市,根據《北京市“十四五”時期老齡事業發展規劃》,其中披露“十三五”末,北京市60歲以上常住老年人口429.9萬,預計“十四五”末老年人口將達517萬,到2035年北京市老年人口將接近700萬,人口老齡化水平急劇攀升。
往遠了看可了解鄰國日本,根據日本總務省公布的截止2020年9月的數據,當時日本65歲以上人口達3617萬人,在總人口中的占比達到28.7%,已經是全球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一方面給國家的壓力不小,另一方面最早讓人們研究起了“銀發經濟”。
長期被低估,老齡產業即將飛速發展
實際上,養老的需求是長期存在的。據工信部對外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2030年我國養老產業市場規模將超過20萬億元。
正如在此次政策頒布之前,在“十三五”規劃階段國務院就印發文獻提出要建設以“居家為基礎、社區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養老服務體系。
隨著實踐的證明,人們發現居家養老雖然符合中國傳統的養老習慣,但隨著子女少老人多的情況更多出現,居家養老越來越困難。社區養老、機構養老的需求或將提升,但也存在市場教育和培養付費意識的階段,在這期間機構和社區可能存在盈利困難等難題。
投資不足、發展落后的狀況被揭露,這才需要政策進行持續性鼓勵,讓更多資本和企業借此進入供不應求的養老市場,創造多樣化、個性化的養老模式,煥發養老產業的生機與活力。
而在更廣泛的概念里,中國的老齡產業是覆蓋40~59歲以及60歲以上人口的大產業,包括老齡文化產業、老齡健康產業、老齡制造產業、老齡服務產業、老齡宜居產業、老齡金融產業等六大板塊。根據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的預測,中國老齡產業規模巨大、前景廣闊,老齡產業產值將在2050年突破100萬億元,將占GDP的1/3以上。
更積極的預測還體現在,有機構認為在老齡化加速下,全社會消費心態將發生變化,體現在人們對預期壽命的提高及提前防老的心態,將在更廣泛的年齡層次上利好藥品保健、保險、醫養醫療、寵物經濟等領域。
*養老產業主要板塊內容
養老科技:遠程醫療、緊急呼叫服務、養老管理軟件、大數據處理分析
養老金融:照護險、終身險、健康險等;養老金代管;以房養老
養老地產:養老院、養老社區公寓、居家養老
養老醫護:醫療護理、上門照護、日常護理
養老文娛:養老旅游、老年大學、電子產品
養老設施:日常生活器械、休閑活動及場地器械、照護器械、醫療診斷器械
養老IoT有更大的想象空間
比如床墊,原先做的事僅僅是做好床墊,但站在智能化的角度,完全有理由往打造家庭睡眠管理系統考量,選擇面向老人推出睡眠監測解決方案,當出現異常時迅速上報家人或護理中心。或者將床墊與臥室中的空調、窗簾、照明組成一個整體進行聯動,直接提供更智能的睡眠體驗。
還有老人居住環境中可以部署多個多類型的傳感器,研究在非必要場景使用傳感器替代攝像頭監測,給老人更多的隱私空間以及尊嚴感。比如洗手間是常發生摔倒的場景,可以通過部署一系列無感的IoT智能設備隨時發現異常。
另外最熟悉的還有一系列可穿戴設備、醫療級健康手表、電子血壓計、電子血糖儀等,實時監測掌握老人身體指標情況,使社區或醫療機構能夠基于長期的數據分析,為老人提供更精準的醫療護理方案。
甚至是那則上過人民日報的案例,智能水表會將12小時內讀數低于0.01立方米設定為預警線自動報警,以便發生異常時提醒居委會干部會第一時間上門探視老人情況。
總而言之,以養老科技為代表的產業擁有很大的想象空間,并且重要的是,客戶能夠買單的產品或方案需要在養老市場呈現最重要的三大特征:
降低運營成本。通過物聯網實時采集數據,能夠有效加強護工的應答效率,避免因效率低下產生難以挽回的事故。
提升客戶體驗。不僅是應急情況下的處理,若能將整個IoT系統實現統一整合,協同分析與呈現,將為老年人及其家人帶來巨大的人性化、智能化體驗。
品牌競爭力提升。基于客戶的認同以及老年人群中的口口相傳,更能有效擴大市場。
從另外一個層面考慮,養老產品、方案或項目的推出不是一次性買賣,面向老年人的AIoT產品設計尤為看重健康檔案、智能通行、跌倒報警、可疑人員跟蹤、身體姿態評估、疾病發現等模塊化能力,因為受眾人群的特點和居住地點的不同,相較于其他細分行業更加重場景、重運營、重體驗、重模式。
這些點雖然會給服務企業或機構帶來很多額外的挑戰,但正因此才能徹底體現IoT帶來的數據服務能力,賦予享受它的人群更多方便。
但并不是“賺快錢”的行業
在近日這條政策公開以前,地產、保險類公司早已在養老產業駐足深耕。
“泰康之家”已經形成全國東西南北中——北京、上海、廣州、成都、蘇州、武漢六大社區連鎖運營之勢,主要打造長壽、健康、富足三大閉環,把人壽保險特別是以年金為主的人壽保險,與醫養服務結合在一起。
太平保險興建了“梧桐人家”養老社區,與傳統概念的養老院不同,它的老年公寓是由10多棟11層的小高層組成,有一室、兩室、三室等多種符合老年人需求的戶型,向健康老人提供入住,提供社區中大量的配套服務。
跨國地產開發和基礎建設商聯實集團在上海建設了“逸浦薈”高端養老社區,以發售會籍卡的形式提供服務。
無論資本的形式如何,無論機構養老項目的定位是面向高收入人群還是中低收入者,當下大部分進入養老市場的機構都還處于虧損的階段。根據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喬曉春的一項調查數據,北京市養老企業處于盈余狀態的只占4%,基本持平的占32.8%,稍有虧損的占32.6%,嚴重虧損的達30.7%。
另外一組數據表明,與歐美等發達國家做比,高端養老機構的年毛利率能達到33%,在美國投資一家養老機構的回報率通常可達6%-8%,有時甚至會達到10%,但是在中國養老市場,能做到年毛利率3%,已經是現階段罕有。
而這一切的原因,大抵還是國情、社會發展水平和國民消費習慣所致。此刻政策出臺、企業提前布局以后,依舊還是要經歷一段等待爆發的時間。
正如之前《健康中國行動(2019-2030年)》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已經明確提出支持可穿戴設備、智能健康電子產品和健康醫療移動應用服務等發展,是針對慢性病管理需求提出的一次廣泛號召。
結合近幾年來產品能力的成熟、硬件與第三方醫療機構服務的打通,家用醫療器械行業成為醫療器械領域中增長最快的子行業之一。我們能明顯感覺到醫療級智能可穿戴產品、醫療級健康手表、電子血壓計、脂肪測量儀、電子血糖儀、心貼等正在進入越來越多的家庭,布局此領域的企業業績因此大幅增長。
換句話說,因為需要用戶投入的資金規模不同,養老產業中的各個板塊或許處于不同的市場教育和發展階段,未來勢必有形形色色的硬件、軟件和方案推出,一切值得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