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在能源政策與雙碳戰略的影響下,目前各個地區都對新能源提出了新目標,特別是2035前,我國汽車產業需要實現汽車混動化已經有了非常明確的指標。因此,在政策層面,也奠定了汽車電氣化對雙碳目標達成起到了非常強勢的驅動力。
格局:新舊勢力交替期
在當前中國市場,蓋世汽車研究院發現過去三年新能源乘用車市場份額已經超過了15%。而在我國銷售的TOP 15的車型,有四個車型是EV車。為此,蓋世汽車研究院將中國汽車格局進行拆解,從而發現特斯拉在中國企業占14%,自主新勢力占15%,傳統的自主涵蓋了一部分全新車型占了40%,整體占了70%左右,而造車新勢力在7年的時間內占了30%。
可想而知,未來跨界的企業投身汽車產業,將對NEV市場將會起到強烈的沖擊。
與此同時,NEV的浪潮將會快速覆蓋不同的人群和不同的城市。智能汽車的發展趨勢與智能手機已經實現的迭代路徑存在諸多相似之處:迭代周期縮短,軟硬件升級頻繁,汽車電子化器件出現類似于智能手機的軟件變現模式。以特斯拉為例,除了它的軟件訂閱,推出應用商城生態和保險業務,其實是在汽車產品全生命周期內尋找更高的盈利引領點。特斯拉從去年的財報在軟件方面的盈利已經非??捎^。
目前NEV已經初步形成陣營,蓋世汽車研究院將其分為幾類,首先是整車及Tier 1,他們更偏向于做底盤的集成和開發試驗。其次,還有類似滴滴服務的業務商,它偏向于場景化的網約車做開發。第三類是國內比較有代表的BATH,從生態到自動駕駛、智能座艙方面做工作。第四類,以英偉達為代表的芯片及軟件企業,在未來可能會出現寡頭壟斷巨頭。
在如此大局之下,蓋世汽車研究院預計2021-2029年整體市場將保持3.4%左右的復合增長率發展,2022年國內乘用車市場將達2,248萬輛,其中新能源產品預計達到460萬量左右;2025年新能源汽車市場有望接近千萬規模。
機遇:汽車供應鏈變革迎來重構機遇期
對目前全球市場而言,對電池、電機材料的使用都會有比較高的需求。從中短期可以發現,材料的上漲,芯片的影響會對電動車的發展產生巨大的的掣肘。
在動力電池方面,當前面臨較大缺口的壓力,比如碳酸鋰漲價,上游原材料企業紛紛往TGWh規模擴張。因為它必須要掌握上游的原材料才能控制它的成本,必須要獲得更大的規模才能降低很多的成本。所以當前動力電池市場正在發現翻天覆地的變化,比如過去一直在推行三元電池,但是近兩年碳酸鋰電池又強勢登場,而以特斯拉為例,它從過去的18650到后面的4680,Pack成組效率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電驅動系統與電控系統的集成化成為核心趨勢,主機廠與系統部件供應商中各模塊玩家均希望成為最終的集成方,占據新的價值高地。自動駕駛汽車主要遵循硬件優先發展,隨著軟件算法逐步升級,并結合5G/V2X通訊技術,最終實現L4/L5高級別自動駕駛。隨著這些技術的發展,國內很多公司也在該領域里面進行解決方案的布局。在自動駕駛的催生下,電動車底盤也從油改電平臺發展到純電動平臺,再發展出滑板式底盤平臺,集成度和模塊化程度也越來越高。
多傳感融合+高精地圖是實現高階智能駕駛的主流方案。新勢力車企在軟件全棧自研方面布局相對比較完善,傳統車企中,長城軟件布局相對完善,吉利也已有相應的開發計劃,第三方企業中,比如說華為、大疆、地平線也在他們技術領域的研發。
在當前造車新勢力中,小鵬、理想,它不僅在傳感器的算法,包括網絡、底盤控制這一塊都有相關算法優化。AI芯片和軟件算法是自動駕駛能力差異的核心,目前特斯拉采用自研芯片+軟件算法的方式,處于領先地位,其他企業以其為標桿,逐步通過自研方式來打造行業競爭壁壘。
隨著智能化的發展,汽車座艙也呈現這一趨勢,總體上可分為電子座艙、智能助理、人機共駕以及智能移動空間四個發展階段。從供應鏈的模塊而言,座艙變化比較大。當前座艙軟件架構里面,已經呈現主機廠與科技公司深度網狀式合作布局的趨勢。如在操作系統、應用端的聯合開發,更好的提高了用戶體驗。如小鵬、思必馳及微軟三家的聯合開發,小鵬自主開發相關算法技術,并結合合作方的軟件層技術進行迭代。
深化:核心部件深度國產化進入新周期
當前我國在高壓部件、智能化、網聯化這些領域,相對進展較快?,F在不管是電驅動還是動力電池,國內主流的企業都有布局,它可能有自研或者有合作。在混動模塊主流的車型也在DHT這一領域,也有相關的車型上市,而且效果不錯。在智能化感知層上,國內激光雷達也比較有優勢,大部分國內的車企也開始優先選擇國內企業產品,如國內的速騰聚餐出貨量已成為全球份額第二。
從目前的產業進展來看,功率半導體芯片有望優先實現國產替代,而MCU、傳感器芯片將仍然面臨短缺問題,而SOC芯片雖然目前暫無受到影響,但由于高性能產品集中度較高,未來存在缺貨風險。
當前國內汽車半導體企業,也有自研的,也有通過收購做一個技術的吸收推出的。不管是MCU包括SOC,這一塊我覺得國內的企業也有陸陸續續量產、上市。這個對于我國汽車行業而言是一個好消息,至少有一些部分部件開始國產化,但是這個步伐還是取決于產業鏈的成熟,因為它不但是開發,很多情況下在于它的生產制造,這一部分的突破還需要時間。
底盤作為自動駕駛執行層核心環節,線控制動、線控轉向及線控懸架等產品國產化加速,將推動新技術從高端車型向中端車型應用,當前國內孔輝、保隆已經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當前國內在座艙領域已經進行了大量的布局,這一塊應該會有很好的發展。多家供應商智能座艙平臺在集成儀表中控、后座娛樂、HUD、語音等基本功能基礎上,還進一步集成了環視、DMS以及部分ADAS功能等,以德賽西威為代表的國內智能座艙公司快速跟進,實現量產配套。
智能電動汽車的發展不是哪一家企業能夠全部完成的,若將整個智能電動汽車的供應鏈打開之后,會發現在部分車身外飾件,底盤結構件、沖壓件等零部件將偏向于規模化和標準化發展,而在域控制器,中間件和操作系統等軟硬件耦合領域以后會出現0.5的供應商集成。再往上在集成服務這一塊,包括一些輔助駕駛的生態服務,包括應用的APP的服務,未來車企的掌控力度非常大。
蓋世汽車研究院認為領先產品力、軟件定義汽車產品迭代、持續創新與跨界思維、數據驅動的盈利能力、用戶個性化體驗和產品規模化發展,未來會成為智能電動汽車玩家關鍵的成功因素。而這些體系的打造,需要通過開發協同、合理分工的體系才能推進智能汽車的發展,同時也需要供應鏈之間全方面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