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說到近期全國矚目的大事件,除了冬奧會、殘奧會外,無疑是“兩會”的到來。3月4日全國政協十三屆五次會議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開幕;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于次日召開宣告“兩會時間”正式步入進行時。
作為全國關注的重大會議,兩會議題是當下中國各領域發展情況的縮影,對多領域發展都將產生重大影響,部分甚至將影響法律及政策的制定。綜合今年地方兩會的內容前瞻風向標來看,“穩增長”主線已提前明確,數字經濟、科技創新、新老基建、智能網聯汽車、集成電路、雙碳等成為高頻詞匯。其中,數字經濟受到多位人大代表與政協委員建言,不少機構也十分看好。
據悉,“數字經濟”于2017年的兩會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出現后,在2019-2021年也多次被提及。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包括歐盟、中國和韓國等多個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都宣布了巨額的數字經濟投資計劃。
在對數字經濟的高屋建瓴上,我國國務院年初印發的《“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下稱“規劃”)中,再次對我國數字經濟發展作出整體性部署,8大任務和11項工程,核心著力點是基礎設施建設、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而在2022的地方兩會上,已有超過25個省市明確提及促進數字經濟發展,五個省區敲定今年數字經濟的發展量化指標,為數字經濟發展添磚加瓦。其中,福建要求“數字經濟”增加值2.6萬億元以上,浙江、湖南、西藏分別要求數字經濟增長12%、15%和10%,數據基礎設施建設、智能化等是各地關注的重點。那么今年兩會對數字經濟產業的紅利加持,哪些主線值得關注?
智慧養老
當下,人口老齡化是社會發展的重要趨勢,也是我國今后較長時間內的基本國情。如何跨越“數字鴻溝”、探索“智慧養老”,真正實現“老有所依、老有所養”成為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課題。
根據國家統計局發布的數據測算,2020年我國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約有1,8億,約占人口的13%;2025年“十四五”規劃完成時,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將超過2.1億,占總人口數的約15%;2040年將達到4億人。隨著我國老齡化進程的加快,智慧養老產業規模預計到2030年有望達到22萬億元。
在近日相繼落下帷幕的2022年地方兩會上,代表委員們聚焦養老相關話題積極建言獻策,就近養老、醫養融合、智慧養老、農村養老等屢屢成為建議提案里的高頻詞匯,不斷變為各地貫徹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的切實舉措。
在這些代表的議案中,不少科技大佬就消除老年人智能技術鴻溝,建立智能技術養老標準體系提出議案,如: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建議相關部門加強政策引導,鼓勵更多智能設備進社區,拓展和深化智慧養老服務;
小米董事長雷軍建議推動老年人數字化服務盡快納入國家信息化基礎設施建設;
科大訊飛董事長劉慶峰提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關愛老年人群體,推進科技適老;
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 楊元慶提出,運用信息技術切實解決老年人困難,幫助銀發族跨越數字鴻溝。
行業標準和市場規范是未來推進養老服務工作的重要基石,是更好地提供為老服務、加強行業管理的準則和依據。近年來,通過全國兩會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建言獻策,已推動出臺多項老齡化應對的相關政策,逐漸滿足當下的社會剛需。
智慧安防
從新華網聯合百度統計的大數據來看,2022年全國兩會關注與期待的人們話題中,數字經濟熱度增長明顯。其中數字孿生、數字安防熱度居高并隨之快速增長。
在召開的兩會中,人大代表就打造智慧城市、智慧小區、推進服務業數字化提出建議:希望通過政府引導,鼓勵政企合作、多方參與,實現智能城市建設項目的可持續健康運營;
推進智慧安防、智慧出行、智慧醫療、智慧教育、智慧監管、智慧小區、智慧能源等應用發展,實現民生政務、節能環保、公共安全、城市服務、工商業活動等城市管理的一體化、智慧化;
加快推進基礎設施的智慧化,大力發展智慧管網、智慧水務,推動智慧燈桿、智能井蓋等應用,促進市政設施智慧化,加速建立城市部件物聯網感知體系,提高城市數字化水平;加大智能便捷的公共服務體系投入,推動公共設施數字化轉型,打造智慧醫院、智慧校園、智慧養老、智慧社區等一批數字化示范應用場景。
政府工作報告還提出,政府投資更多向惠及面廣的民生項目傾斜,新開工改造城鎮老舊小區5.3萬個。老舊小區改造為改善居住條件、提升城市安全、拉動經濟增長帶來想象空間,市場研判老舊小區改造將創造10萬億的商機。
無論從基礎設施改造亦或是智能體系的打造,安全防護問題的解決成為重中之重。智慧城市、智慧養老、智慧交通等領域發展將為智能安防帶來增量市場,為企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與挑戰。
數據安全
當前,發展數字經濟、建設數字中國已上升為國家戰略。面對突飛猛進的數字經濟形勢,使得數據產量飛速增長。當海量數據存儲聚集后,對社會的方方面面都將產生重大而深遠的影響,由此引發各類網絡安全風險等級增高。我國的黨政機關、大中型企業的重要核心業務系統常成為攻擊者的主要攻擊目標。
與此同時,近期俄烏沖突局勢持續,網絡攻擊首次成重要“武器”用在看不見的戰場上,使得關鍵基礎設施停擺事件層出不窮,數據泄露案例比比皆是。網絡攻擊已經從虛擬世界影響到了現實世界,關鍵基礎設施、城市、大型企業成為網絡攻擊的目標,“數據”成為新的攻擊對象。我國數字安全投入占比在全球范圍內相對較低,發達國家僅網絡安全在整體IT投入的占比已達10%,而國內尚不足1%。
在3月5日的十三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中,*總理長達兩個多小時的工作報告提到,強化網絡安全、數據安全和個人信息保護。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推動掃黑除惡常態化,堅決防范和打擊各類違法*,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法治中國。
全國政協委員、360創始人周鴻祎攜多份提案上會,其中內容聚焦數字安全、智能網聯汽車安全、開源軟件安全以及中小企業安全,提出以直面新問題、應對新挑戰為核心,著眼于解決當下最迫切的安全問題。
周鴻祎建議將網絡安全升級為數字安全,打造覆蓋所有數字化場景的數字安全防范應急體系,包括應對工業互聯網、車聯網、智慧城市,以及云安全、數據安全、供應鏈安全等挑戰。同時,建議國家把數字安全納入新基建,各地數字化建設之初便將安全考慮在內,并互聯互通,調集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數字安全體系建設,真正提升國家的數字安全能力。
數字經濟的健康發展離不開網絡安全保駕護航。安全與發展是一體之雙翼、驅動之雙輪,回顧2021年《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一系列政策法規的出臺和完善,鞏固網絡安全在國家安全體系中的重要地位。
“網絡強國”的重要部署也將成為產業數字化轉型的助推器,確保關鍵信息基礎設施的安全、穩定、持續運行,保障國家和公民的合法權益,防止造成重大影響和經濟損失。
智慧交通
隨著技術的落地,今年近年來智慧交通話題熱度也常趨高位。在兩會上,新能源汽車、自動駕駛、智能網聯車的提案也受到廣泛關注。
其中,全國政協委員、百度公司董事長兼CEO李彥宏認為,自動駕駛無人化已經成為智能網聯汽車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國正針對自動駕駛無人化進行政策創新以率先實現規模化商用。
盡管我國自動駕駛技術已領跑全球,但仍面臨許多資質和責任厘清問題,建議地方政府出臺政策打造無人駕駛運營政策先行區,適度超前建設智能交通基礎設施。修訂相關法規以推動自動駕駛汽車規模化商用,帶動汽車產業向智能化和網聯化轉型升級。
長安汽車董事長朱華榮建議在網聯融合與數據壁壘上加強政府引導、法規保障、標準統一,加速行業合作,打破數據壁壘,合理放寬汽車數據安全與隱私保護要求,建立可信汽車數據流通渠道,在滿足數據安全要求的同時,促進智能網聯汽車發展。
過去一年,政府已出臺與自動駕駛、新能源汽車相關的多項政策,推動著行業健康發展。此次“兩會”的開展再度為產業人士提供發聲窗口,經查漏補缺之后,我國“交通強國”或將加速建成。
總結
數據顯示,根據《“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我國數字產業化部分的增加值占GDP比重將由2020年的7.8%提升至10.0%,預計到2025年,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兩部分產出合計將超過GDP總量的50%,對經濟增長的貢獻超過1/3,產業數字化轉型邁上新臺階,數字化公共服務更加普惠均等,數字經濟治理體系更加完善。
整體上看,數字經濟上升到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地位,有望成為2022年兩會工作的亮點方向。隨著兩會的召開,數字經濟產業釋放的巨大政策紅利和市場驅動將促進各領域“數智化”轉型。圍繞智能交通、智慧城市、智慧養老等話題仍將成為接下來關注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