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焦點新聞】又是一年5.12,每年的這一天,城市上空都會響起防空防災警報,以此警醒人們不要忘記防災減災的重要性。今年的5月12日是我國迎來的第14個防災減災日,主題是“減輕災害風險,守護美好家園”。除了緬懷逝者,這場重大的災難還不斷激勵我們從中獲得啟發。
在智慧城市建設中,如何利用科技構建更智慧、更聰明、更安全的防災減災救災體系,為搶救人民生命財產贏得先機,已成為當下的建設重點和難點。如今,得益于越來越多的“黑科技”賦能,我國智慧應急體系不斷完善,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和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地震秒級預警系統
近年來,在5G、云計算等技術加持之下,被監測到的地震數量不斷增加,但在地震監測、計量等領域依然存在不夠精準的問題,急需新技術、新方法的植入。我國“國家地震烈度速報與預警工程”建設于2018年正式啟動,目前“跑贏地震波,劇烈震動來臨前打聲招呼”的秒級地震預警服務目標正在實現。
預警的最大意義在于提醒人們緊急避險、逃生救命,分鐘級烈度圖的作用則更多地體現在服務救災指揮上。那么從2008年汶川地震至今,四川地震預警與烈度速報工程獲得了哪些突破?2021年7月28日,據四川省地震局統計,四川省地震監測站網的臺站數量從原有的795個提升至2003個,增幅達152%,2.0級以上的地震都能被“無縫檢測”。目前,四川地區已實現秒級預警全域覆蓋,并且在4級及以上地震發生后,系統10分鐘內即可生成地震烈度分布圖,實現了儀器烈度圖“從無到有”的突破,烈度速報精度達10-15公里。
北斗衛星災情預警系統
我國的北斗衛星系統能夠對很多區域進行監測,可以通過建立的數學物理模型,綜合分析表面位移、裂縫、雨量、土壤含水等關鍵地質信息的變化對地災隱患點的影響,從而預警很多可能出現的自然問題,在一些災害頻發的汛期,能夠提前預警到即將發生的險情。比如一些山區容易發生泥石流,滑坡,和塌陷等非常可怕的災害,衛星預警能夠高清檢測傳感器,發現征兆和危機的苗頭,進行計算機分析后,讓有關部門有依據盡快進行封閉山區的路段,提前采取必要的措施進行防范。
氣象災害監測預警系統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在氣候變化、極端天氣增多、自然災害頻發的背景下,如何更早、更快、更準的針對自然災害開展監測和預警,筑牢氣象防災減災的第一道防線,是氣象監測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驅動力,是防災減災的重要技術手段,更是推進智慧氣象服務的技術支撐。
氣象災害預警信息是氣象災害來臨前最重要的警示燈,是防災減災必不可少的消息樹。隨著氣象災害風險防范制度逐步健全,“城市智能氣象大腦”可根據災害天氣智能化制定最優觀測策略,充分發揮不同類型觀測設備的觀測效能,對高影響天氣進行追蹤告警,實現災害天氣的“早監測、早發現、早預警”,構筑起災害天氣監測追蹤“天網”,為城市運營與管理部門提供及時詳細的天氣監測預警信息。
數字山洪防治系統
山洪災害是洪澇災害中最為嚴重的致傷致亡災種。2010年以來,水利部牽頭組織開展了全國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建設,創造性地構建了適合我國國情、專群結合的山洪災害監測預警體系和群測群防體系,實現了山洪災害防御體系從“無”到“有”的歷史性突破,發揮了顯著的防災減災效益,近十年山洪災害造成的死亡失蹤人數較項目實施之前十年減少約七成。
通過10余年來山洪災害防治項目實施,完成了全國山洪災害調查評價,劃分了53萬余個小流域,建立了山洪災害防治全要素時空數據庫,實現了跨部門監測預報信息的數據共享和協同,建成山洪災害自動監測系統和監測預警平臺,實現縣級與省、地市防汛計算機網絡和視頻會商系統的互聯互通,研發了缺水文資料地區分布式水文模型。已有基礎數據和開展的工作不僅能夠支持數字山洪災害防治,也可為智慧水利建設提供算據、算法、算力。
無人機高空基站
你能想象通信基站建在空中嗎?自然災害一般都會造成光纜損毀、基站中斷,通信受阻。通過無人機高空基站,能在應急通信車不能到達的區域迅速搶通網絡,及時地保障應急搶險隊伍以及民眾的通信需求,是地震、洪水、泥石流等受災面積大、道路損毀嚴重的災害場景下,最為有力的通信保障利器之一。
同時,5G網聯無人機還可以精確記錄復雜地形地貌,利用地理信息系統3D建模技術,快速還原防洪重點區段地形地貌特征,通過智能化作業管理,增強監測調度的及時性、精準性,為準確分析隱患以及后續整治提供數據支持。
結語:5月7日至13日為防災減災宣傳周,旨在普及各類災害事故知識及防范應對基本技能,提高全民防災減災意識。而創新科技則是助力防災減災,守護智慧城市美好家園的最佳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