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9月5日,2022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簡稱“網安周”)正式啟動,以“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為主題,旨在提升全民安全意識、防護技能,提升網絡安全水平,促進產業發展。本屆網安周活動將持續至9月11日,活動期間,各地將通過線上線下展覽和互動,開展網絡安全教育云課堂和個人信息保護日等系列活動,引導市民群眾參與網絡安全知識互動學習。
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是互聯網經濟發展的前提,網絡安全是良好數字生態的重要基礎。為了讓百姓上網更安心,我國從多維度筑起網絡安全的防火墻,讓網絡安全在依法治網、依法辦網、依法上網中落地生根、枝繁葉茂。
網絡安全風險日益突出
根據第5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2年6月,中國網民規模為10.5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74.4%。隨著互聯網加速普及,從社交、娛樂、購物到出行,人們越來越多地借助各種網絡平臺,帶來便利之余,也帶來了諸多不容忽視的網絡安全風險。
眼下,互聯網已深度融入百姓生活、經濟發展、科技進步、國家治理等各個環節。大到國家機密,小到個人財產,網絡風險雖然看不見摸不著,卻無處不在。如網絡黑客肆意進行網絡攻擊,操縱被攻擊對象電腦;不法分子收集手機信息惡意注冊、出售網絡賬號;手機軟件強制授權、過度索權,超范圍收集用戶信息……這些違法行為,有的會使我們的電子設備遭病毒入侵,從而無法正常使用;有的泄露我們的個人信息,使我們在網絡世界無奈“裸奔”。情節嚴重的,還會給我們帶來經濟、人身安全方面的威脅。
網絡空間法治化進程加速
近年來,隨著《網絡安全法》《數據安全法》《個人信息保護法》相繼出臺,為我國網絡空間法治化按下了“加速鍵”。網絡安全、數據、個人信息保護的強監管時代已經來臨。
2022年6月1日,網絡安全法正式施行五周年。這部網絡安全領域的基礎性法律,對保護個人信息、治理網絡詐騙、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實名制等作出明確規定,成為我國網絡空間法治化建設的重要里程碑。
在網絡安全法實施之后,我國相繼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數據安全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信息保護法》《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安全保護條例》等法律法規,出臺《網絡安全審查辦法》《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辦法》等政策文件,建立網絡安全審查、云計算服務安全評估、數據安全管理、個人信息保護等一批重要制度,制定發布300余項網絡安全領域國家標準,基本構建起網絡安全政策法規體系的“四梁八柱”。
網絡安全的核心是數據安全,在數據對各領域的重要性與日俱增的同時,數據風險與數據安全問題也越發突出,給社會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9月1日起,《數據出境安全評估辦法》正式施行,進一步規范數據出境活動,保護個人信息權益,維護國家安全和社會公共利益,促進數據跨境安全、自由流動,切實以安全保發展、以發展促安全。
網絡安全共治共建漸入佳境
網絡安全牽一發而動全身,沒有網絡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就沒有經濟社會穩定運行,廣大人民群眾利益也難以得到保障。維護網絡安全、規范網絡秩序、凈化網絡環境,已成為廣大群眾的共同呼聲。
舉辦網絡安全宣傳周,是提升全民網絡安全意識和技能的有效方式,也凸顯出有關部門主動回應公眾關切,營造良好數字生態的積極努力。自2014年以來,我國已連續9年舉辦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活動,以通俗易懂、百姓喜聞樂見的方式,宣傳網絡安全理念、普及網絡安全知識、推廣網絡安全技能,有力推動全社會網絡安全意識和防護技能的提升。
另一方面,中央網信辦及相關部門網絡安全監管力度也不斷提升,從網絡安全審查到大數據安全管理,網絡安全頂層設計和總體布局不斷強化。
針對非法利用攝像頭偷窺個人隱私畫面、交易隱私視頻、傳授偷窺偷拍技術等侵害公民個人隱私的行為,2021年5月起,中央網信辦會同有關部門開展攝像頭偷窺等黑產集中治理工作,督促各類平臺共處置相關違規有害信息3萬余條,處置涉違法交易等活動的賬號5600余個,下架違規產品3000余件。
針對“花樣百出”的*,近日,中央網信辦在全國范圍內啟動為期3個月的“清朗·打擊*和虛假信息”專項行動,全面深入清理*和虛假信息,著力解決舊謠言反復傳播、新謠言層出不窮的問題,加大*傳謠行為懲治力度,營造清朗網絡環境。
在各方面的齊抓共管下,網絡安全的共治共建漸入佳境,各地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在北京,國家網絡安全產業園區重點推動網絡安全產業集聚發展、網絡安全核心技術突破;安徽合肥聚力發展網絡安全產業,行業龍頭企業迅速發展,領軍企業高頻出現,創新型中小企業快速成長;全國首個跨省域國家級網絡安全產業園區落地成渝,打造引領西部網絡安全產業創新發展的高地……
結語:網絡安全為人民,網絡安全靠人民。維護網絡安全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政府、企業、社會組織、廣大網民共同參與。只有人人積極參與到守護網絡安全的過程中來,才能形成更大的“整體主動”,同心協力把互聯網產業持續做強做優做大,讓數字“紅利”廣泛賦能美好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