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焦點新聞】近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京成功啟動,國務院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
報告提出了國內生產總值增長5%左右的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對此,國家發展改革委副主任趙晨昕表示,此目標符合當前經濟運行走勢,有利于引導各方注重提高發展的質量和效益,在31個省區市中,有27個省份預期目標高于全國。
對于我國2023年如何更高質量發展?安防人士如何更好預見安防產業的2023年新發展?
基于以上疑問,CPS中安網對《2023年政府工作報告》(以下簡稱“工作報告”)《關于202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與202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計劃報告”)《關于2022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2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以下簡稱“預算報告”)進行了梳理,涉及安防市場的相關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推進鄉村建設活動
•建設平安中國
01.加快前沿技術研發和應用推廣
工作報告提出,圍繞制造業重點產業鏈,集中優質資源合力推進關鍵核心技術攻關,加快傳統產業和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著力提升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水平。
計劃報告指出,2022年全社會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首次突破3萬億元大關,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達到2.55%,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加快壯大。
一直以來,“卡脖子”關鍵核心技術的攻關和落地是我國發展不可回避的話題,近年來,美國連續發布的實體清單或制裁名單,不僅讓中國的關鍵核心技術陷入“卡脖子”瓶頸,更是讓中國相關企業的海外形勢愈發嚴峻。
前段時間業內龍頭企業海康威視的美國公司更是上書哥倫比亞特區美國上訴法院,就FCC(美國聯邦通信委員會)2022年11月11日的裁決起訴FCC和美國政府。
為更好應對海外不可控風險,如何促進前沿技術在國內進一步應用推廣引發了大家思考。一些代表委員建議,高新技術的創新離不開標準的創新,需更加重視行業標準的規范和相關政策的制定,需重視對知識產權的保護。
今年2月28日,芯片產業專利專題數據庫在國家重點產業專利信息服務平臺上線試運行(http://chinaip.cnipa.gov.cn)。
國家知識產權局表示,芯片產業專利專題數據庫上線運行,將有利于科研院所、醫療機構、企業等創新主體更加方便快捷的獲取易用、精準、高效的知識產權信息公共服務產品,聚焦戰略性新興產業、傳統優勢產業等領域,進一步優化研發路徑、縮短研發周期、提升研發效率。
而對于如何引導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預算報告提出,產業基礎再造和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專項資金安排133億元、增加44億元。落實稅收、政府采購、首臺(套)保險補償等支持政策,促進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
而擁有近萬億級的安防市場顯然是眾多新興技術落地應用的重要場景,如今國家對于科技企業和前沿技術落地的重視也將促進安防產業與更多新興技術的融合,有利于推動整個產業轉型和升級,進一步向數智化推進。
02.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工作報告提出,五年來,我國持續推進以人為核心的新型城鎮化,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軌道交通運營里程從4500多公里增加到近1萬公里,排水管道從63萬公里增加到89萬公里。改造城鎮老舊小區16.7萬個,惠及2900多萬家庭。
計劃報告提出,推動城鎮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有序培育現代化都市圈,深入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城鎮化建設。
對此,預算報告提出,2023年推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新型城鎮化,綜合運用轉移支付、稅收等政策,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等重大戰略實施。加大對革命老區、民族地區、邊境地區支持力度,中央財政安排相關轉移支付1770億元、增長8%。
城市更新是城鎮化發展的必然過程。基于此,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部長倪虹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舉行第二場“部長通道”采訪活動中表示,2023年,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將在三個方面下功夫:一是穩支柱,二是防風險,三是惠民生。在防風險方面。一方面,靠更新改造,消除隱患;另一方面,用現代科技加強人防、物防、技防,提高防范水平。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建設完整社區,2023年,再開工改造5萬個以上老舊小區;通過數字化手段和城市更新,對城市的供水、排水、燃氣、熱力、橋梁、管廊等進行實時監測,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讓5G、物聯網等現代信息技術進家庭、進樓宇、進社區,共同建設數字家庭、智慧城市。
03.推進鄉村建設活動
工作報告提出,加強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等基礎設施建設。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強化農業科技和裝備支撐。
計劃報告提出,在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實施一批補短板促振興重點項目,著力改善基礎設施條件,推動脫貧地區產業振興。
預算報告提出,進一步增加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規模,安排1750億元、增加100億元,重點向鄉村振興底子差的地區傾斜。
2015年《關于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意見》明確“加強鄉鎮(街道)和村(社區)治安防控網建設,加強基層綜合服務管理平臺建設”。
2021年,中央一號文件《國務院關于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意見》正式發布,文件強調,深入推進平安鄉村建設,加強縣鄉村應急管理和消防安全體系建設,做好對自然災害、公共衛生、安全隱患等重大事件的風險評估、監測預警、應急處置。
2023年,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將繼續成為關注熱點,留守老人陪伴、留守兒童看護、智慧農業、治安穩定等諸多領域的智慧化需求將日益明顯,鄉村智慧安防或將作為鄉村振興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雪亮”工程以及涉及相關安防業務企業的渠道建設將可能獲得較大政策助力下沉到鄉村。
04.建設平安中國
工作報告對于今年工作重點的闡述含包有保障基本民生和發展社會事業,提升社會治理效能,強化安全生產監管和防災減災救災,全面貫徹總體國家安全觀,建設更高水平的平安中國。
計劃報告提出,夯實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基礎,以新安全格局保障新發展格局。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提高防災減災救災和重大突發公共事件處置保障能力。扎實推進平安中國建設。
此前,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預防轉型。對此,應急管理部部長王祥喜表示應急管理部將從一下幾方面入手:一是要源頭防控。二是要常態管控。三是要監測預警。要加大信息化建設力度,建立健全災害風險監測預警體系,建立全國自然災害風險監測預警平臺,要推廣一批安防工程,還要推動智慧礦山建設,推動老舊危化品設備設施、城市老舊管網改造升級等,通過技改或者工程建設提升本質安全水平。
此外,在平安中國建設的道路上,公安隊伍始終是一支重要力量,隨著公安科技信息化建設的崛起,公安應用逐漸成為安防技術應用的引領者,此前,公安部、科技部就聯合印發了通知,部署推進科技興警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安防技術和市場份額有望跨上新臺階。
五年準瞬即逝,隨著數字中國規劃等相關政策的重磅推出,可以預見的是,未來我國將繼續推動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前沿技術的更新與完善更好為數字經濟服務。
再落地到安防,2023年,借助三大報告的政策指引,智慧社區、智慧養老、智慧園區、智慧農業、智慧水利、智慧礦山、鄉村安防、科技興警等相關應用場景的解決方案、產品甚至是技術將被業內人士持續關注,新一輪安防產業鏈市場機遇顯然已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