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市場分析】近日,復星醫藥宣布,直觀復星的“胸腹腔內窺鏡手術控制系統”獲藥監局批準上市,此手術機器人可應用于泌尿外科、普通外科、婦產科、胸外科等腔鏡手術,這意味著人們翹首以盼的國產達芬奇手術機器人很快將與公眾見面。
直觀復星曾提出過“中國制造、共同研發、全球銷售”的本土化戰略布局,如今看來收到了不錯的成效。直觀復星成立于2017年5月,是全球手術機器人的領軍企業美國直觀醫療公司與上海復星醫藥集團在華共同投資創立的企業,直觀醫療總裁Gary Guthart表示,這里將會是美國直觀在美國之外的全球第二個總部。
2022年8月7日在張江國際醫學園區開工建設醫療機器人制造·研發中心,總投資超過7億,張江機器人谷是醫療機器人的高地,一眾醫療機器人上下游企業匯聚于此,如康復領域獨角獸傅利葉智能、中國自主研發的手術機器人圖邁機器人等,直觀復星的加入一同帶動產業上下游發展,驅動行業創新升級,為醫療機器人行業添磚加瓦。
2023年被很多業內人士稱為手術機器人的元年,除了達芬奇機器人,上半年至少已有六款國產腔鏡機器人等待或正在進行商業化落地推廣,數家企業公布上市計劃,其中不乏有主營業務收入為0,估值卻超過80億的哈爾濱思哲睿智能醫療設備股份有限公司等經典例子。
盡管手術機器人等醫療機器人陸陸續續出現在大眾視野中,但手術機器人企業盈利困難在業內已是普遍情況。以思哲睿為例,2020年至2022年,思哲睿營業收入分別為66.31萬元、103.89萬元及5.94萬元,均為公司偶發性的其他業務收入,包括銷售實物收入、技術服務收入、設備租賃及培訓收入,2020-2022年,思哲睿歸屬于母公司的凈利潤分別為-3228.89萬元、-6663.26萬元、-2.71億元,三年累計虧損約3.7億元,報告期內呈現持續虧損且虧損幅度增大的趨勢。
而思哲睿方面表示,目前公司主要產品仍處于研發和商業化準備階段,公司核心產品未能實現商業化生產和銷售,因此公司主營業務為0,并且根據思哲睿問詢函披露的數據可以推斷,2013-2022年間思哲睿5個主要研發項目預算投資總額高達14億元,可以預見,未來研發投入將會繼續擴大,因此導致的虧損金額也會繼續擴大。
手術機器人盈利難的另一個因素是費用高、普及率低,據沙利文的數據顯示,國內安裝的腹腔鏡及關節置換手術機器人不足300臺,手術滲透率不到1%。國內某公立醫院采購業務相關負責人也曾透露,價格貴是限制手術機器人應用的主要因素,以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為例,價格在3000萬元左右,一臺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一年完成手術超過300例,在不算維修費用的情況下,每次使用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的成本在8萬—10萬元。僅從患者角度考慮,在沒有醫保報銷的情況下,多數患者承擔不起這筆費用。
不過好消息是,前段時間上海新增“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等76個醫療項目納入醫保,這對手術機器人的推廣來說是個利好消息。除此之外,眾多政策也紛紛出臺,為醫療機器人的推廣保駕護航,其中《中國制造2025年》倡議中提到,2025年將國產醫療器械在醫院的使用比例提高至70%,2030年達到95%。大幅提升高端醫療設備國產化率已成為“健康中國2030”的目標之一。
一醫療機構創始人表示:“企業的思路是盡量降低醫療機構一次性購買機器人的資金壓力,加快其產品落地醫院的時間,除了價格問題外,企業還需要解決手術機器人易用性的問題,對于醫療機構來說,培訓能操作手術機器人的醫生也需要較大投入。目前,國家政策層面已經出臺了相關鼓勵措施,希望能盡快完成國產手術機器人商業化全面落地的目標。”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