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品牌專欄】 第31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在成都拉開了帷幕,“智慧大運,科技賦能”,借助這一盛會,讓我們一起走進成都的“智慧交通時代”。
智慧出行,車同協路
▲ 大運直聯通道位置示意
以成都大學為起點,以東安湖主體育場為終點,全長12.3公里的“大運之路”上一共安裝了901套智慧綜合桿、50個新型公交站臺。以這些智能設備為載體,以龍泉驛區智慧道路綜合管理系統為平臺,構建了“人—車—路—環境”一體化的新型智慧道路感知的智能管理系統。該系統集成了諸如智慧交通、車路協同、智慧管理、智慧照明等輔助功能,其應用涵蓋了賽事保障、日常管理以及智慧城市建設。旨在打造“管理精細化、運行高效化、服務品質化”的智慧道路。
▲ 大運直聯通道現場情況
具備信號綠波功能,保障賽事車輛快速通行
利用沿途智慧燈桿外掛90個車輛檢測設備,實時監控在途車速,并且能聯動信號控制系統功能,預計可提升車輛通行效率20%。
監測預警人群集聚,及時應對開閉幕式大客流沖擊
基于東安湖場館周邊智慧燈桿的視頻監控,嵌入人群密度分析AI算法,對開閉幕式、賽事結束等特殊時期的脈沖式大客流進行監測預警、精細化引導疏解。
賽事行人在途識別,實現疫情行蹤時空溯源
利用大運直聯通道沿線198個視頻監控設備,開發行人識別、時空搜索功能,將支撐賽時的行人行蹤時空溯源。
多屏信息引導,提升在途出行體驗
面對在途車輛、行人,利用大運直聯通道46套信息屏,實現多屏化出行引導與信息服務。
建設多功能智慧綜合桿,實現交通設施集約管理
利用大運直聯通道沿線585處多功能智慧綜合桿件,集成道路照明燈、交通標志牌、5G基站等900余個設施設備,實現“多桿合一”。
面向“后大運”時代無人駕駛趨勢,預留智能網聯功能
面向“后大運”時代持續升級要求,設計一條可拓展可升級的智慧道路,未來可進行無人駕駛的多場景開放道路測試乃至實際運營。
智慧交通保障系統,為出行“保駕護航”
▲大運會交通安保指揮中心
為保障大型賽事活動期間“專用交通”與“城市交通”的高效協同,本次賽事期間上線“大運會智慧交通保障系統”。該系統由專用車輛指揮調度、公共交通協同管理、交通信息服務等子系統構成,實現專用保障車輛固定線路導航、一鍵報警、全程可視化等監管功能,以及專車預約、交通信息動態發布等智能服務功能。通過對車輛精準化調度,推動賽時交通和公共交通運力計劃合理銜接,確保城市公共交通協同有序、綠色低碳,同時提高車輛的運行效率,有效節約運力資源。
專用的交通保障能力。
這是助力大運會專用車輛實現“精準調度”的關鍵。區別于傳統車輛調度“通訊基本靠對講機‘吼’”的方式,系統創新采用“一屏總覽”+“雙端協同布署”方式,實現各層級調度中心和點位執行的信息互通、任務上傳下達。調度中心、分中心管理人員通過“監管大屏”進行任務監測;調度點工作人員通過電腦端實現對當天所有來往車輛的抵*務進行監測和調度;駕駛人員則通過手機APP端負責接收、執行任務,在緊急情況下可通過“一鍵報警”功能與管理人員端進行視頻通話。
專用的線路導航功能。
由于大型賽事住宿、訓練、比賽場館往往分布于城市的不同區域,而專用路線往往區別于司機們熟悉的“社會路線”,為了確保駕駛員按照規定線路執行運輸任務,此次賽事期間特別推出了大運會專用線路導航功能。駕駛人員在手機移動端確認運輸任務后,手機端將聯動開啟專用線路導航功能,跟著系統導航走,可以減少走錯路的風險;同時,專車在行駛過程中實現全程可視化監管,提高行車安全性。
平衡涉賽人員和市民出行的需求。
盡量減少對市民出行的干擾和影響是大運會交通保障工作的另一項重點和難點。“大運會智慧交通保障系統”的“公共交通協同管理”模塊,建設公共交通協同聯動系統,科學調度地鐵、公交、出租、網約車、共享單車等各類公交工具,使觀賽人員快速轉運疏散,確保城市交通正常運行,市民生活出行少受影響。
自動駕駛車輛
▲一輛自動駕駛巴士行駛在大運村路上
載上約10名乘客,工作人員在平板中輸入目的地、點擊啟動,巴士開動起來。安全員雙手離開方向盤,巴士自動控制油門剎車,駕乘體驗與平常乘坐的公交車并無二致,拐彎、上下坡、紅綠燈經停,車輛平穩前行,車前屏幕上顯示著車輛時速30公里,8分鐘跑完了3.5公里線路。
這是在大運村內,自動駕駛巴士為運動員們服務的一幕。當車隊在大運村運行時,后臺的自動駕駛車輛運營管理系統同步觀測所有車輛的行駛軌跡,從而把握自動駕駛車隊的整體調度,提升運行效率。據初步設計,該車隊擬在大運村核心主干道設計一條體驗線路,涉及圖書館、媒體中心等場所,為世界各地的運動員、嘉賓、觀眾等提供科技感十足的體驗,和高效接駁服務。
▲自動駕駛巴士內部
如何確保行駛安全?
車頂的數個“眼睛”將起到關鍵作用。這些“眼睛”實際是8顆固態激光雷達及多類型傳感器,可感知200米范圍內最小15厘米的障礙物,做到360度無盲區。激光雷達算力快,相比普通車輛,可以更快更精準地在現實場景中把距離描述出來,這讓自動駕駛技術更為精準和安全。
該車隊有兩款車型,一種是可搭載10名乘客的自動駕駛Robobus,一種是小轎車樣式的自動駕駛Robotaxi。待系統上線運營后,公眾可通過APP或小程序預約,感受極具“未來感”的出行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