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政策法規】標準是推動社會進步、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力量。10月14日,上海市2023年“世界標準日”主題活動在張江科學會堂舉行,活動現場發布了全國首批企業聯合標準項目等一系列標準化創新成果。
浦東承載著自貿試驗區、“五個中心”核心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引領區、綜合改革試點等重大任務和歷史使命。浦東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介紹,“在世界標準日實施這部法規,以促進標準化與科技創新互動融合、與重點產業同步發展、與城市數字化轉型相互促進為目標,旨在推動浦東參與全球治理與國際合作交流,助力技術創新和產業高質量發展。《若干規定》出臺以來,圍繞法規創新點,浦東深入企業調研,積極推動了首批3項標準化新成果落地。”
首批企業聯合標準正式發布
《若干規定》創設了企業聯合標準制度,允許企業和其他組織聯合境內境外企業或者組織,形成標準創新聯合體,制定企業聯合標準,共同編號發布。目前已有企業開展實踐探索,組建了多家標準創新聯合體,在先導產業、重點產業領域形成了一批企業聯合標準。
活動現場,全市首批4項企業聯合標準在浦東發布,其中3項由浦東新區相關單位牽頭發起。比如:由上海市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牽頭,聯合美敦力(上海)有限公司、大博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8家單位共同組建了“醫療器械標準創新聯合體”,針對行業痛點,根據市場需求,共同研制行業相關標準,發布了企業聯合標準《有源醫療器械可靠性管理能力等級劃分》。
上海市醫療器械檢驗研究院副院長顧楠介紹,“該標準聚焦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突破技術裝備瓶頸,加速科研成果產業化,實現了高端醫療裝備自主可控,填補了醫療器械可靠性標準空白。”
標準化人才實訓簽約
國際標準化人才培養是參與國際標準組織治理、加強國際標準化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競爭力的基本保障。
《若干規定》要求構建浦東新區多層次標準化人才體系。近年來,浦東逐步打造智庫、企業高管、高校、社會面等多層次的標準化人才生態體系,為重點產業培養精通國際標準化規則的人才。不僅造就了一支熟悉掌握國際規則、精通專業技術的職業化人才隊伍,還組織開展了全市首批人工智能領域企業標準化總監研修班,同時,推動上海第二工業大學在全市高校中率先設置標準化工程本科專業,依托國際標準化上海協作平臺和在滬國際標準化技術資源,推動建立“產學研用”融合的標準化人才培養新模式。
今天,二工大與上海市中醫藥國際標準化研究院等6家國際標準化實訓基地正式簽約。通過實訓活動為重點產業造就一批精專業、熟標準、懂管理、善協調、通外語的高素質國際標準化人才,助力推進標準制度型開放,提升參與國際標準化活動的能力水平,增強標準話語權。
新落戶浦東的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元宇宙技術標準創新基地也在主題活動上獲得授牌。
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是在一定領域或者產業內開展標準創新、提供標準服務的非法人技術組織,分為技術標準創新基地和標準化創新中心兩種形式。上海市于2021年起在全國首創開展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建設。目前浦東已成功培育6個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其中3個創新基地,3個創新中心,覆蓋了三大先導產業和物流等現代服務業領域。
了解到,6家組織自掛牌建設新型標準化技術組織以來,共主導和參與制定國際標準5項、國家標準20項、行業標準與地方標準13項,團體標準55項,為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比如:上海市集成電路技術標準創新基地自去年掛牌建設以來,參與制定了半導體器件方面2項國家標準,彌補了國內相關領域的空白,提高了國內企業在產業中的話語權。又如上海市國際人類表型組標準化創新中心自2021年掛牌建設以來,引領生物醫藥產業的突破性發展,共研制國家標準13項、團體標準33項。
浦東市場監管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前恰逢上海自貿試驗區建設10周年,浦東將抓住《上海市促進浦東新區標準化創新發展若干規定》實施契機,發揮標準化技術機構的創新作用,及時對接和響應產業發展的標準需求,推動重點領域標準創新發展,促進國際標準化交流與合作,構建多層次標準化人才培養體系,為引領區建設注入新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