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為深入貫徹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精神,落實《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2023—2025年)》要求,推動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2024年1月15—16日,在生態環境部監測司的指導下,中國環境監測總站在云南舉辦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第一次技術研討會。生態環境部黨組成員、副部長董保同和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丁赤飚院士出席會議并講話,云南省政府黨組副書記王顯剛出席會議并致辭。傅伯杰、王金南、于貴瑞和王橋4位院士出席會議并發言。生態環境部監測司司長蔣火華主持會議。
會上,生態環境部監測司二級巡視員邢核宣讀生態質量監督監測與評價領域高層次專家組名單,董保同、丁赤飚、王顯剛同志為專家頒發聘書,專家組主任委員傅伯杰院士作為專家組代表發言。
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站長張大偉介紹了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情況。張大偉指出,自2000年起我國生態監測進入了快車道,先后開展了全國生態遙感調查、重點生態功能區監測與評價、生物多樣性調查重大工程、區域生態質量評價等一系列工作,初步建成了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質量監測網絡,有力支撐了全國生態質量評價和國家生態保護監管。黨中央一直高度重視生態質量監督監管工作,為滿足監管需求,未來應進一步完善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提升全國生態監測基礎能力,加強數據共享與融合等工作,全面支撐全國生態質量評估與國家生態保護修復監管。
中國科學院副局長盧方軍介紹了中國科學院野外站網情況,于貴瑞院士介紹了“基于多源數據融合的水源涵養型—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保護修復成效評估”,高吉喜研究員介紹了“西北荒漠化地區典型生態問題監測研究”相關課題的研究思路。共10個省(區、市)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代表,15個省(區、市)生態環境部門代表參會,其中,云南、浙江、江蘇、江西4個省份代表分別介紹了生態質量監測工作的先進經驗。
丁赤飚指出,中國科學院擁有較好的地面觀測基礎和人才隊伍,要充分發揮優勢,推動科技成果在生態監測行業的轉化應用,會同生態環境部共同推動重大項目的立項,開展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以綜合監測站為研究平臺,加強數據共享,產出一批國際一流的學術成果,支撐國家生態環境管理的重大需求。
董保同指出,盡管我國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已取得歷史性成就,但仍處于壓力疊加、負重前行的階段。我國生態質量監測短板依然突出,與水、氣、土及污染源監測相比,生態質量監測仍存在明顯差距。下一步一要加快推動生態質量監督監測網絡建設,逐步建成現代化的生態質量監測體系,充分發揮遙感監測的基礎性作用,盡快完善地面監測網絡,實現省級行政區全覆蓋,重要生態系統、生態空間全覆蓋。二要充分發揮監測網絡對生態質量評價和生態監管的支撐作用,優先推動天地協同,強化地面數據對遙感數據的驗證,逐步提高遙感監測精度。三要高度重視監測數據質量,并加強數據分析和專題研究,服務于美麗中國建設的重大戰略需求。
與會人員就區域生態質量監督監測與評價、遙感監測與地面驗證、生態問題主動發現等方面進行了分組討論。
參會代表赴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云南西雙版納站(森林)開展調研,現場觀摩了氣象場、人工雨林輔助觀測場、次生林輔助觀測場的生態監測活動。
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已邁出重要步伐,但仍任重道遠,要深學細悟篤行總書記在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新要求,加快建立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和美麗中國建設提供重要支撐保障。
版權與免責聲明:
凡本網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智慧城市網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智慧城市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智慧城市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