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3月5日上午,十四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舉行首場“部長通道”集中采訪活動。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水利部部長李國英、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玉卓接受了采訪。
科學技術部部長陰和俊:
談創新成果:“新三樣”出口增速喜人
過去一年:從投入看,全年全國研發經費投入超過3.3萬億元,比上一年增長8.1%,研發投入強度達到2.64%,其中基礎研究投入達到2212億元,比上年增長9.3%。從產出看,2023年簽訂技術合同95萬項,成交額達到6.15萬億元,比上年增長28.6%;授權發明專利達到92.1萬件,比上年增長15.3%。從成效看,在量子技術、集成電路、人工智能、生物醫藥、新能源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原創成果。全球首座第四代核電站正式投產,C919大飛機實現商業運營,新能源汽車、鋰電池、光伏組件,就是大家講的“新三樣”,去年出口增速喜人。科技創新不僅提高了我們國家傳統產業的競爭力,也為發展新質生產力夯實了基礎、注入了動力。
談青年人才:鼓勵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業務費投到年輕人身上
一是大膽使用。在國家重大科技任務中,給年輕人提供機會、提供平臺。比如,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中,80%的項目由45歲以下的青年人員承擔。在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中,到目前已經有1100多項是由40歲以下的青年科學家牽頭負責的,這個數量已經達到了總數的20%以上。再比如,在許多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到處都能看到年輕人的身影,在北斗導航、探月工程、中國“天眼”這些大工程中,許多項目團隊的平均年齡剛過30歲。
二是加強培養。以我長期在科研院所工作的經歷,我的體會是,對青年科技人才的培養要趕早一點、寬松一點、面寬一點,跟得緊一點,幫助他們盡早熟悉科研、培養興趣、增強自信、把握方向。我們出臺政策,鼓勵有條件的單位,把一半以上的基本科研業務費投到35歲以下年輕人身上;在重點實驗室的評估中,我們把對青年人的培養作為重要的指標。
三是做好服務保障。比如,對從事基礎前沿交叉研究的青年科技人才,我們想辦法提高穩定支持力度,盡量減少考核頻次,讓他們心無旁騖,沉下心來潛心科研。我們持續推進減負專項行動,目的就是把這些青年科技人才從繁雜的事務中解放出來,比如說采購、報銷、填表等,保證他們充足的科研時間。
水利部部長李國英:
談水利建設:2023年水利建設投資創歷史最高紀錄
2023年,我國水利建設全面提速,全年完成水利建設投資11996億元,比上年增長10.1%,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這11996億元投資通過實施41014個水利工程項目完成。
談國家水網:到2035年建成國家水網
《國家水網建設規劃綱要》把目標年設定為2035年。也就是說,到2035年要建成國家水網,實現“系統完備、安全可靠,集約高效、綠色智能,循環通暢、調控有序”的目標,形成與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相適應的國家水安全保障體系。
國家水網建設的重點任務集中反映在“綱、目、結”三個方面:
一是構建國家水網之“綱”。以長江、淮河、黃河、海河這四大水系為基礎,以南水北調東線、中線、西線這三條調水線路為骨干,加快構建國家水網主骨架和大動脈。
二是織密國家水網之“目”。根據生產力布局和生態環境保護需求,以自然河系為基礎,以引、輸、排水工程為通道,形成縱橫交錯、互聯互通的水流網絡。
三是打牢國家水網之“結”。在自然河系和重點引調水工程的銜接處,興建具有控制性的調蓄工程和重點水源工程,以此來提升國家水網水資源調控能力和水資源供給能力。
農業農村部部長唐仁健:
談糧食生產:繼續提高小麥和早稻的最低收購價
去年,我國糧食總產量達到了13908億斤,比上年增產了177.6億斤,再創了歷史新高。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93公斤,比上年增加7公斤,繼續高于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的糧食安全線。
今年,將采取哪些措施抓好糧食生產?
第一,穩面積。努力把糧食的播種面積穩定在17.7億畝以上。
第二,提單產。把良田、良種、良法、良機、良制“五良”集成,重點推廣密植、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措施,在試驗田、示范田、指揮田的基礎上,讓單產大面積的提升。
第三,優服務。今后重點培育發展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等,增強集體經濟組織的服務功能,改革激活農技推廣體系,另外發展各種專業型、社會型、服務型的公司企業,構建起公益和半公益、經營性組織相互協同的服務體系,帶動小農多種糧、種好糧。
第四,強政策。圍繞中央提出的健全“兩個機制”,就是種糧農民的收益保障機制和糧食主產區的利益補償機制,今年已經定了幾條大的政策,一是繼續提高小麥和早稻的最低收購價。二是三大主糧的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行全覆蓋。三是大幅度地提高高標準農田建設的補助水平,同時取消對產糧大縣的資金配套要求。
談脫貧攻堅:2023年脫貧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396元
去年,832個脫貧縣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6396元,近三年年均增加1200元左右。他們收入的增速高于全國農民的平均增速。
脫貧勞動力每年務工就業規模都保持在3000萬人以上,能保住68.7%的收入大頭。只要有意愿、只要有勞動能力,每個脫貧家庭都有一個人以上實現了就業。
每個脫貧縣都已經培育形成了2到3個以上的特色主導產業,90%以上的脫貧戶都參與其中,能夠分享收益。
國務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委員會主任張玉卓:
談央企發展:央企必須承擔國家責任,為老百姓做事
中央企業去年實現了銷售收入40萬億,增加值10萬億,利潤2.6萬億,都實現了穩定增長。特別是在投資方面,去年中央企業總投資6.2萬億,其中固定資產投資5.09萬億,占全國固定資產投資的10%。這里面投資增長的速度比較快,去年中央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1.2%,全國是3%,我們已比全國高出大約8個百分點的投資增速,實現了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初步統計,拉動社會投資超過10萬億。
推進中央企業高質量發展,最主要的就是要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增強核心功能。中央企業不同于一般的企業,必須在承擔國家責任,為老百姓做事方面做更多的工作。
談新質生產力:加大基礎研究投入,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變等方面提前布局
未來一定要更加強化自主創新,加大投入。對中央企業來講,要做到“頂天立地”。“頂天”方面,中央企業做的是比較好的,大量的大科學工程、大的一些成果都出自于中央企業。但是“立地”,特別是在底層技術、根技術方面,還有不小差距。去年在應用基礎研究方面,中央企業投入了600億,占研發投入比重接近6%,但這還是不夠的。我們鼓勵中央企業進一步加大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究力度,特別是加大目標導向的基礎研究投入。
產業升級一定要把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擺在突出位置。我們的目標是,到2025年中央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收入的占比要達到35%,在類腦智能、量子信息、可控核聚變等方面要提前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