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智慧城市網 行業標準】根據市場監管總局第26號令《地方標準管理辦法》《上海市地方標準管理辦法》規定,現將《人工智能企業認定與分類分級評估指南》地方標準征求意見稿及編制說明予以公示,面向社會廣泛征求意見,期限為2024年5月22日至2024年6月22日。意見反饋郵箱:xi.chen@sh-aia.com。
人工智能企業是人工智能行業基本運行單位,人工智能企業的認定和分級分類是人工智能產業運行統計的基礎,也是人工智能產業規范有序發展的前置條件。目前業界普遍認為人工智能企業主要有技術型和應用型兩類。技術型人工智能企業主要指專注于人工智能理論、技術研發的企業,掌握人工智能核心技術;應用型人工智能企業主要指利用人工智能技術進行產品研發和應用落地的企業。技術型和應用型人工智能企業特點不同,其發展規律也不盡相同,所以基于人工智能企業的認定和分級分類體系建設是人工智能企業規范化發展的主要內容和必由之路。
本標準對上海市范圍內的人工智能單位、組織或機構(以下簡稱人工智能企業)進行認定和分類分級評估。本標準適用于對人工智能企業的認定和分類分級評估,明確人工智能企業范疇,為制定產業政策、統計人工智能產業規模提供依據。其他人工智能單位、組織或機構也可參考本文件進行評估。
1. 人工智能企業要素
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企業認定的具體標準和要求,以確保申請企業符合相關法律、技術和業務標準。首先,申請企業必須在本市注冊,具有獨立法人資格,并遵守國家及地方的法律法規,具備良好的企業管理和質量保證系統。此外,企業應具備持續運營的能力,并未列入失信黑名單。
技術方面,申請企業應展示其在人工智能產品、服務和應用領域的技術能力,擁有相關的技術評測認證和知識產權。企業需要至少三名經認證的人工智能訓練師或相應技術職稱人員,且人工智能技術在研發支出中占比需達 30%以上。
在業務層面,企業的主營業務應主要涉及人工智能相關產品或服務,并明確體現在營業范圍中。企業的人工智能業務收入需要符合規定的標準。
若企業無法完全滿足上述基本、技術或業務要求,但在研發創新、產品能力等方面有突出表現,可以通過提交補充材料并經專家評審后,也可能被認定為人工智能企業。這一系列標準確保了認定流程的公正性、科學性和實用性,有助于推動行業的規范化和高質量發展。
2. 人工智能企業分類
依據《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指南》和上海市《關于推進本市新一代人工智能標準體系建設的指導意見》,將人工智能企業分為技術類人工智能企業與應用類人工智能企業。
其中,技術類人工智能企業是指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核心、以“AI+”為商業模式、為各種應用場景提供人工智能技術解決方案,幫助完成賦能轉型,提升效率、降低成本、創造價值等的企業,其技術領域可
包括且不限于:
基礎軟硬件:如智能芯片、開發框架、軟硬件協同、系統軟件、計算資源、智能
傳感器等;
關鍵通用技術:如機器學習、知識圖譜、大模型、計算架構等;
關鍵領域技術:如自然語言處理、智能語音、計算機視覺、生物特征識別、虛擬現實/增強現實、人機交互、科學計算、多模態、群體智能、具身智能及其他智能技術等。
應用類人工智能企業是指以人工智能技術為支撐、以“+AI”為服務或創新模式、提供可落地的產品、服務或解決方案等應用,在原有場景基礎上構建人工智能相關的智慧化功能或體驗,實現其個性化的業務需求的企業,其應用領域可包括且不限于:
產品與服務:如智能機器人、智能運載工具、智能終端、智能服務、數字人等;
行業應用:如智能制造、智能農業、智能交通、智能醫療、智能教育、智能辦公、智能能源、智能物流、智能金融、智能家居、智能政務、智慧城市、公共安全、智能環保、智能法律、智能文旅、智能建筑及其他智能應用等。
3. 人工智能企業分級
根據技術類人工智能企業和應用類人工智能企業要求和屬性不同,分別對技術類人工智能企業和應用類人工智能企業進行分級評估。
根據技術類企業所達到的綜合能力和技術水平設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從五級到一級人工智能企業的人工智能技術發展水平和綜合能力逐步提升。
根據應用類企業所達到的人工智能應用能力和技術水平設為一級、二級、三級、四級、五級,從五級到一級人工智能企業的人工智能應用水平和應用能力逐步提升。
4. 技術類人工智能企業分級參考要素
根據技術類人工智能企業主要特點,分級體系覆蓋基礎能力、技術能力、市場能力三大方面,采用打分制,各類指標按貢獻程度不同以一定權重進行折算。
基礎能力評估涵蓋模型質量、算力規模和人才儲備。模型質量主要考慮企業所擁有的,經第三方評測機構認證合格的算法模型;算力規模則根據企業可支配的最大算力進行評分;人才儲備則依據企業擁有的人工智能訓練師和職稱人員數量進行評分。
技術能力的評估聚焦于企業的知識產權數量、學術論文產出、參與標準制定的活躍度以及研發投入。其中,知識產權通過已授權的人工智能發明專利數量賦分;學術成果則依據在人工智能領域權威學術會議和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數量來評分;標準數量考慮企業在國際、國家、行業及地方標準的編制和參與程度;研發投入則根據企業在人工智能研發上的財務投入來賦分。
市場能力包括融資能力、營收水平和估值狀況。融資能力根據企業累計融資金額賦分;營收水平依據上一年度在人工智能相關業務的收入;估值狀況考慮最近一輪的投后估值或市值。
最后,除上述評估標準外,企業在研發創新、平臺建設、示范項目、獲獎情況及社會價值等方面的突出表現也可通過提交相關材料獲得額外加分,這些都需經過專家組的評估認定。這一系列評估標準全面而詳盡地評估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各項能力和業績,確保評定的科學性和公正性。
5. 應用類人工智能企業分級指標體系
根據應用類人工智能企業主要特點,分級體系覆蓋技術應用能力、市場能力兩大方面,并采用打分制,各類指標按貢獻程度不同以一定權重進行折算。
技術應用能力包括多個評價維度:企業必須擁有通過第三方評測機構認證的算法模型,并將其成功應用于產生營收的產品或已進入建設階段的項目中,評分基于實際應用的合格算法模型數量;算力規模按照一年內可支配的最大算力進行評分;人工智能相關研發投入,依據在產品或項目設計、開發上的財務投入賦分;知識產權數量,根據企業在人工智能產品設計、開發上擁有的已授權國內外發明專利數量評分;標準數量考量企業在編制和參與人工智能相關標準中的活躍程度;人才儲備則依據企業擁有的人工智能訓練師及職稱人員數量評分。
市場能力主要依據企業通過人工智能產品或項目實現的營收規模來評分,以合同金額為準。
除此之外,企業在特定領域的突出表現也可獲得額外加分,如承擔或牽頭重大的國家人工智能示范項目、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或獲得人工智能領域的榮譽獎項等。這些成就按項目成果或獎項的重要性進行評分,強調企業在推動行業進步和創新中的積極作用。整體上,這些標準全面評估企業在技術應用和市場表現方面的實力,確保評定過程的公正性和科學性。
6. 人工智能企業分級指標體系
本部分給出技術類和應用類人工智能企業的分值與等級對照表,用于確定企業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分類等級。分級制度設定了六個等級,分別對應不同的得分區間。得分從高至低對應的等級從一級到五級,及未獲評級。具體而言,分值在91至120分之間的企業被評為一級,這代表最高水平的技術或應用能力;76至90分的企業評為二級;56至75分的評為三級;41至55分的評為四級;31至40分的評為五級。任何得分在30分及以下的企業則未獲評級,顯示其在技術或應用方面的能力較為有限。此等級制度客觀評估和體現企業在人工智能技術或應用領域的專業程度和市場表現,為行業標準化與認定提供清晰的參考框架。
7. 人工智能企業認定與分類分級評估工作的開展
本部分詳細闡述了人工智能企業認定與分類分級評估的具體工作流程和組織設置。認定與評估工作涉及四個主要階段:首先,組建工作組、專家組和秘書組,由工作組制定詳細的認定與評估計劃。接下來是秘書組的審查階段,包括接收和審查企業的申報材料以及評估材料的完整性。隨后進入專家組評審階段,其中包括企業提交補充材料,秘書組組織專家評審會議,最后由專家組根據規定完成評審工作。最后階段是結論的公示,工作組會根據專家評審的結果形成最終的認定與評估結論,并進行公示。
此外,評估的組織架構包括工作組、專家組和秘書組,分別由相關行業協會推薦的成員組成,確保評估的廣泛性和專業性。最終的認定與分類分級結果有效期為兩年,到期前三個月內企業需要提出復核申請,逾期未申請或復核未通過則認定資格自然終止。整個流程確保評估的公正性和準確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