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5月24日,國家數據局會同生態環境部、交通運輸部、金融監管總局、中國科學院、中國氣象局、國家文物局、國家中醫藥局等相關部門在第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發布第一批20個“數據要素×”典型案例,通過示范引領,激勵多方主體積極參與,釋放數據要素價值。
農作物病蟲害是影響農作物穩產增產的重要因素,通過數據采集和融合分析,為科學預測和有效防控提供支撐。針對長江中下游地區小麥赤霉病和水稻稻瘟病發病風險高,傳統病害監測手段存在數據采集不全面、監測覆蓋范圍不到位、風險發現不及時等問題,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依托政務數據共享平臺,通過對病害數據、氣象數據、遙感數據等數據的采集匯聚,對作物病害發生進行常態化的概率測算和風險預警,有效提高病害防治的精度和準度。
一是推動多源數據采集治理。依托江蘇省農業農村大數據云平臺,綜合應用GIS、物聯網、衛星遙感等手段,采集匯聚農情、植保、氣象、基礎空間等相關數據,構建赤霉病、稻瘟病數據資源庫。
二是搭建病害智能化預警模型。整理分析稻麥病害發病情況的歷史調查數據,結合對應時期稻麥生育期觀測數據、氣象數據、作物識別數據、多光譜遙感數據,搭建病害發病概率模型,實現稻麥病害發生風險預測。
三是推出風險防控常態化服務。基于病害監測預警數據分析結果,為各類生產經營主體提供歷史病害服務、監測分析、預警發布等服務,每日提出未來7天病害侵染風險,提升在重點時間、重點區域的病害精準防治能力。2019-2023年,江蘇省互聯網農業發展中心連續預測全省赤霉病、稻瘟病發病風險,累計監測小麥和水稻種植面積超2億畝,病害逐日風險預測準確率提高到80%以上,風險預測時間比人工提前7天,平均減少每年植保用藥1-2次。近三年年均挽回稻麥損失共計200萬噸,年均挽回直接經濟損失49.8億元。
我要評論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