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企業關注】有人說,未來安防企業只有兩種路子可走,一是將一切業務方案化,另一則是被方案化;
也有人說,未來產品被解決方案取代,而行業也將被生態覆蓋,方案與生態才是獲勝之道;
還有人說,場景需求激發極為碎化的市場,產品普適性不強,復用率低,項目成本高,解決方案和服務也因趨于定制化;
……
激蕩的2024,生存還是消亡,對于很多安企是場大考。所面對的紛繁復雜,所承受的難以支撐,所向往的后繼乏力,所共識的只有轉變。
方案化:產業鏈自下而上的求索
該往哪轉,千面不一,但有點共識是產品還是方案,必須轉化為實際產生的可衡量價值,用戶才會有興趣付費,為價值買單。那吃透行業,能帶來實實在在降本增效的產品和方案,在產品功能做加法,在用戶體驗做減法,這就需要將產品方案化。為此,產品轉方案,是行業的一體集體狂奔,也是求生之舉,誰能掌控用戶價值,誰的路自然好走。
其實從最近幾年安博會中就可窺見,參展商大多不在僅僅局限于產品展示,更多是方案整合。記得記者在采訪高新興科技集團首席技術官陳利軍時,關于國產與信創的話題,他反復強調國產化戰略布局,主要涉及高新興的城市級視頻智能化、執法辦案、執法儀、視頻巡查等眾多業務領域,軟硬一體從從產品邏輯到體系的重構。陳利軍認為,無論是國產化還是非國產化,它其實是一個平臺或一個工具,無論以前在非國產化到現在的國產化,它只是一個硬件的相當于整個其實外部環境的發展。但對于國產化的深入,這還遠遠不夠,更多的是在客戶基礎上去創造國產化全新價值。
這足以說明,現在欲成事,方案化或被方案化是路徑。既然是行業集體求生,我們可以對產業鏈或者稱之為生態也行,進行梳理。安防行業橫縱來看可以一分為四:
上游為核心零部件、芯片和算法、模組等公司等,其中芯片還是行業壁壘,尤其是在MCU和CIS市場多為國外廠商所占據;中游主要為安防制造與研發的設備廠商,負責匹配上游組件和下游需求,提供整體的產品和方案。隨著產業規模的發展,中游部分大規模廠商也逐漸涉及下游集成、銷售、工程和運營業務,形成具有全產業鏈優勢或尾部產業鏈優勢的龍頭廠商;下游主要為具有項目資源且技術壁 壘較低的銷售渠道商、項目集成商、工程建設服務商、和運營服務商,負責安防產品的銷售和整體項目集成與運營;由于民用之風更甚,電商渠道興旺,TO C戰略深入人心,于是終端用戶也成為行業應用直接體驗者。
這些群體與原本的政府、商業甲方一起,直面行業,這也預示著安防踏入全民時代。
全民皆兵,全民皆防,對于還是傳統思維來固化企業未來,那其業務體系必將分崩離析。從以上產業鏈四部分就可以得出,正由于用戶端主導權加重,場景需求挖掘與價值呈現壓力一層一層往上遞增。舉例說明,越來越懂安防的甲方與終端用戶會提出“挑剔”需求,比如:校園跳樓與霸凌安全事件不斷,能否依據算法來形成“微笑識別、情緒曲線”來提前做預防,將這部分群體作為重點關注對象等。
如此一來,這種需求就一層一層反哺而上,集成商需要海納諸多感知設備來確保精準;中游研發制造企業必將單一產品方案化,成一種體系。其實解決方案本意可以翻譯為解決問題所在的辦法;牽一發而動全身,上游SOC芯片廠家需要算法企業提供和植入非通用型算法,這種成本本身就很高且復用率低,而模組廠家還得想法子將SOC集成化,形成方案模組以打包給制造研發企業。
場景為王、重在價值的時勢下,“短平快”成了絕大多數安企的生存節奏,體現為:
一是企業的壽命。一個企業從0到1,從1到N,這個速度變得非常快。比如海康、大華一統江湖只花了八年,這意味著其他企業被淘汰的時間也在加快,尤其是珠三角安企,這就是企業壽命在變短,不上就下,不進則退;
二是產品的生命周期也在縮短。以前做一個產品品類可以用很多年,現在產品品類不變,但功能是一年一變,有更快的時間迭代。
三是爭奪用戶的時間窗口在變短。互聯網開始階段,人們常常說風口期、紅利期,數字化來了之后,風口期和紅利期轉眼即逝。好比一些風口項目的元年或許就是其最后一年。
等不到的風口,急于求成也改變不了現狀,對于爭奪市場節奏之快還需要技術研發的慢來制衡,技術創新源源不斷同時將產品方案化。未來安企一較高下,在軟硬件一體化產品能力、行業解決方案能力、營銷渠道能力和項目交付能力中見真章。
賣產品到賣方案的“話術技巧”
安防正掀起新一輪場景爭奪戰也就是如何賣方案的排位賽。誰的方案價值更高、可行性更成熟,誰自然而然也在采購名單名列前茅。
從最初的代理到組裝再到賣成品,“土味十足”的安防行業對于賣產品那可謂是“貓有貓道、狗有狗道”,總之門道十足。但賣方案卻需要“話術技巧”,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的時代了。當然,這種從賣產品到賣方案與服務的進階,路并不是很好走。
在安防產品供應商的典型做法是出發點立足于自己,營銷方式為推銷,靠價格、公關、回扣成交,價值承諾主要是有形產品,服務主要為售前,靠薄利多銷取勝;而解決方案服務商則不同,出發點立足于客戶,營銷方式為專家顧問式營銷,靠方案和價值成交,價值承諾主要是軟硬一體與品質服務,服務為售前、售中及售后全程,靠有差異的定制化取勝。
此外,在內卷更甚時賣產品帶來只是加工利潤,賣解決方案帶來更多高額利潤,也容易在項目交付后形成粘合力。與單一賣產品安企不同考慮去哪里找下一個客戶,而是如何深挖這一個客戶,再創造。
還是舉例來看淺顯易懂,之前移動執法中的執法記錄儀單品在應用場景中受限,其能力開發也完全不夠。現在很多廠家在突破將其方案化,探尋更為智慧、更為高效執法業務,運用“指揮調度融合平臺+采集站+執法儀”三位一體的產品組合,為客戶打造智慧執法全流程閉環的解決方案,由點到面貼合實際滿足客戶需求。這樣綜合執法解決方案能做之事那就更多了。任務指派:平臺接入“一網統管”平臺,對接其他任務來源平臺,實現任務自動下發指派;資源上圖、指揮調度:執法力量實時上圖,大屏統一上墻,通過點擊人員頭像進行呼叫、圖傳指令操作,實現“一圖管全局”的實時指揮調度、任務精準指派;數據智慧研判:任務審批完成自動轉入任務臺賬進行歸類存儲,平臺操作員自定義選擇時間段范圍,一鍵智能導出形成任務報表,任務臺賬數據與數據研判頁面實時互聯互通,對大量任務數據進行智能分類,智能生成可視化數據圖表顯示。
當然,這種方案需要展現的功能還有很多,列舉幾個足以說明執法記錄儀從單品到方案,改變的不只是凝聚全局執法力量,實現快速指揮調度的手段外,其功能性還可廣而復制到學校教育、智慧養老、酒店、餐廳、旅游景點等萬千場景,又能定制化的解決其碎片化的需求問題。
以上分析不難得出,產品只是解決用戶痛點的一個環節,把“點”的思維,擴大到“線”甚至“面”的思維。把給用戶一個產品思維轉換為一種服務思維,這也是回歸到了商品的本質,產品只不過是解決用戶痛點的工具而已。以事實說話,LED顯示屏行業低價競爭難以改變,沒有最低只有更低的價格,其實有些企業已經看到,要改變惡意價格戰單靠產品無法實現,創意性的解決方案去做高端市場的行業定制,才可避免同質化競爭。
在商界從有句真理廣為流傳:“即使損失單子也要把服務做上去”。一些有遠見的安企企業家們早在十年前就開始從“以生產和銷售為導向”的業務模式向“以客戶和市場為導向”的商業模式轉變,加強營銷的核心地位,將以客戶和市場為導向的理念滲透到企業操作層面,整合公司所有的資源以匹配市場的需求;由“以我為主”的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營銷組合模式和政策設計逐步轉向以客戶需求為導向,根據客戶需求進行產品研發、生產、銷售、服務的營銷組合模式和政策設計;進一步引入客戶關系管理的理念,注重培育客戶忠誠度,提高企業對市場的反應速度和應變能力。
這一轉變從行業化進程加速和產品定制化增多就能得出結論。總之,越來越懂行的甲方與高墻之外的C端用戶不斷涌入,讓市場變得很現實,用戶只為價值買單,而方案的“價值高地”都是基于用戶驅動、需求驅動、實戰驅動。這又是一條你追我趕的路,路并不好走,但,唯累過,方得閑;唯苦過,方知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