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城市網 時事聚焦】 近日,芳茂山公園發生了一起令人痛心的事故:一場突如其來的雷擊導致公園內的涼亭倒塌,造成躲雨的群眾被困,并有人員傷亡。這起事件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此次悲劇提醒我們,雷電天氣科學避險極其重要,公共設施安全管理無小事。
據中國氣象局2012年-2017年《全國雷電災害匯編》不完全統計數據表明:2012-2017年,全國共發生13057起雷電災害事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高達近6億元。雷電會引發火災、爆炸等事故,并造成建筑物、電子設備的損傷。而雷電造成的人員傷亡事故達839起,共造成1495人傷亡。
雷電主要集中在每年4月至9月,其中6月至8月為雷電高發期,雷電具有極大的破壞力,能夠擊毀建筑物、引發火災、造成人員傷亡等。同時,雷電還會產生強大的電磁場,對電子設備造成干擾甚至損壞。
“迄今為止,尚無一種方法和設備能改變大自然的氣象現象,阻止雷電的發生,或阻止雷電擊中建筑物及附近大地”。因此,做好雷電防護裝置的日常管理和維護,定期檢測,能及時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排除隱患,積極應用科技力量監測雷電,才能有效的減少和避免雷擊造成的損失。
利用大數據分析、依托“互聯網+”技術建成防雷安全監管可視化平臺,利用GIS技術形成防雷安全重點單位分布圖和防雷檢測機構分布圖,建設防雷安全重點單位信息庫、檢測機構信息庫和執法人員信息庫,并以此為數據支撐,通過生產經營企業、防雷檢測機構、安全監管與執法和雷電風險區劃等4個模塊,實現防雷安全重點單位信息管理、防雷檢測機構服務管理、行政檢查執法信息管理、雙隨機抽查和雷電災害風險分析等功能,促進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的信息化、可視化、規范化。
面對雷電天氣帶來的安全威脅,社會應創建防雷安全監管新模式
①構建防雷安全責任體系,落實防雷安全主體責任。建立“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安全責任體系,利用互聯網+技術手段,使氣象部門更好履行防雷監管職責,有效落實防雷減災責任和措施。
②健全防雷安全的社會共治體系,提升全社會防雷安全法治意識。
③建立責任到位、全面覆蓋防雷安全隱患排查治理體系,不斷提升防災減災能力。通過平臺制定綜合自動評價企業防雷安全風險情況,在地圖和列表中用“紅、黃、綠”三種顏色顯示“整改、提醒、合格”三種狀態,線上就可查看重點防御單位的防雷安全檢測和隱患排查情況,有利于對防雷安全工作進行動態管理。
④完善雷電風險預警和應急處置體系,強化防雷安全風險防控能力。可以對接廣東省防雷安全監察平臺等,將易受雷電災害影響敏感區域的重點企事業單位納入平臺,及時推送雷電預警信息,提高重點場所的安全防范意識和應急處置能力。
⑤健全防雷安全法規標準體系,提升防雷安全法治保障能力。
當雷電來臨時,我們應該怎么做呢?
雷電通常會擊中戶外最高的物體尖頂,雷電天氣期間不要停留在高樓平臺上,不宜進入孤立的棚屋、崗亭等場所避雷。
在戶外避雷時,不要用手撐地,應當雙手抱膝,胸口緊貼膝蓋,盡量低頭,因為頭部較身體其他部位更易遭受雷擊。
當戶外看見閃電幾秒鐘內就聽見雷聲時,說明正處于近雷暴的危險環境,此時應立即停止行走,雙腳并攏下蹲。
駕車時如果被雷電擊中,不要輕易下車。電流會經車身表面傳到地面,在車內反而安全。車內躲避時,要注意關掉引擎、音響系統、收音機等,并關閉所有車窗,使車輛形成一個完全封閉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