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無車日思考 我國治堵效率有待提升
9月22日——世界無車日,也是中國城市第九個“無車日”,活動的主題是“綠色交通——選擇·改變·融合”,提倡將綠色出行與社會生活相融合,將出行變成提升民眾生活品質的方式。但在在中國,無車日簡直是一個傳說。交通擁堵一直是城市現代化發展的通病,甚至一些中小城市也面臨這個問題。面對這個棘手的難題,如何通過科學的、現代的方式治堵呢?兩會代表有話說。
關于世界無車日
每年的9月22日是“世界無車日”。“無車日”zui早是由法國發起的,其宗旨是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了解汽車對城市環境造成的危害,鼓勵人們在市區使用公共交通工具、騎車或步行。法國35個城市的市民就在1998年9月22日自愿發起在當天棄用私家車,成為了法國*個“市內無車日”。后來,法國*的無車日在2000年2月被歐盟納入環保政策框架內,9月22日亦因而成為“歐洲無車日”、“無車日”,此后,這一活動迅速擴展到。
如今,保護環境、倡導綠色出行、發展節能型和新能源汽車已經成為共識。不少政要和社會名流也紛紛在不同場合中身體力行倡導環保出行方式。不妨讓我們放松心情,少開一天車,騎車慢行,感受生活。
我國交通擁堵壓力大
來自*部的數據顯示,截至2014年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2.64億輛,2014年新注冊登記的汽車達2188萬輛,保有量凈增1707萬輛,均創歷史新高。同時,全國有35個城市的汽車保有量超過百萬輛。北京、成都、深圳、天津、上海、重慶、杭州、鄭州等10個城市汽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
隨著汽車保有量的增加,不少城市的交通壓力日漸突出,通過限購緩解交通壓力成為全國不少地方的選擇。在今年兩會上,濟南市人大代表、濟南汽車服務行業協會會長耿光平就表示,建議濟南實施汽車限購、限號措施。而廈門市政協委員劉明輝對解決該市交通問題提出多條建議,*條是盡快實施“汽車限購令”和“公車限制令”。
截至目前,上海、北京、廣州、深圳等7個城市已先后出臺限行和限購政策,而其他大中城市推行汽車限購限行政策的預期也在不斷升溫。
國家信息中心信息資源開發部主任徐長明表示,目前有重慶、石家莊、青島、武漢等6個城市曾出現限購傳聞,“這些城市未來不排除有限購的可能性”。如果上述6個城市均限購,則意味著限購城市將達到13個,約為現在的一倍。
與此同時,反對汽車限購的聲音也日漸高漲。王鳳英認為,“汽車限行和限購政策,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問題。”
宗慶后表示,“用汽車限購來治堵是治標不治本,車牌拍賣動輒數萬元,增加民眾負擔還抑制內需。”李書福近日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一些地方實行的限購政策只是權宜之計,呼吁放開汽車限購。”
“治堵”效率有待提升
除了限購,”治堵”還有許多其他方法和手段。宗慶后提議通過交通指揮智能化,提高道路運行管理水平,利用信息通訊科技將人、路和車輛作為一體進行調配,智能化計算車流量并據此對紅綠燈信號作出調整,避免目前很多紅綠燈設置不合理帶來的綠燈沒車、紅燈排隊通行的現象。
王鳳英指出,歐美有關發達國家的研究表明,采用以信息技術和智能交通技術為基礎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統,可使城市道路的通行能力提高一倍以上。
不僅如此,王鳳英認為,完善城市規劃和道路交通配套法規,確定以路網建設規劃為“本底”規劃,是解決擁堵的重要途徑。
所謂以道路交通規劃為“本底”,是指在城市新建和改擴建中,城市路網的規劃建設必須符合國家相關法制體系的規范約束,必須是有前瞻性的、科學的,能提供可持續城市發展需要的路網。如果已有符合基礎規劃的“路”,就得依路而建房,無“路”,必須按“本底”規劃的要求補上“路”,然后依“路”建房。
在確定科學地以道路建設為本的規劃同時,政府管理方式也需要改變。目前我國采用的是“橫向管理”模式,即依據某一條法律,某一個執法部門可以管理所有行業。
“由于管理部門多,各部門的權責劃分很難明確,各項資源的調配也存在沖突,難以形成統一的統籌管理。”王鳳英表示。據悉,在通行的管理模式是“縱向管理”。以交通行業為例,即所有涉及交通運輸產業的法律、法規都由一個部門來執行。
面對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汽車保有量快速增長的顯示,僅依靠汽車限購這一“治標”的管理模式恐怕很難具有持續性,而轉變管理模式和城市道路規劃方式,運用現代化的交通管理技術,或許才是提升城市交通效率的關鍵。
立即詢價
您提交后,專屬客服將第一時間為您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