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胚胎干細胞?
胚胎干細胞是在人胚胎發育早期——囊胚(受精后約5—7天)中未分化的細胞。囊胚含有約140個細胞,外表是一層扁平細胞,稱滋養層,可發育成胚胎的支持組織如胎盤等。中心的腔稱囊胚腔,腔內一側的細胞群,稱內細胞群,這些未分化的細胞可進一步分裂、分化,發育成個體。內細胞群在形成內、中、外三個胚層時開始分化。每個胚層將分別分化形成人體的各種組織和器官。如外胚層將分化為皮膚、眼睛和神經系統等,中胚層將形成骨骼、血液和肌肉等組織,內胚層將分化為肝、肺和腸等。由于內細胞群可以發育成完整的個體,因而這些細胞被認為具有性。當內細胞群在培養皿中培養時,我們稱之為胚胎干細胞。
2.胚胎干細胞研究的意義
早在1970年Martin Evans從小鼠胚囊中分離出小鼠胚胎干細胞,小鼠胚胎干細胞就可以成功地在體外進行培養。人的胚胎干細胞的體外培養在1998年由美國科學家培養成功。
研究證實:分離的小鼠胚胎干細胞在體外可以分化成各種細胞,包括神經細胞,造血干細胞(血細胞的前體)和心肌細胞。令人驚奇的是,這些細胞還具有自發發育成某些原始結構的趨勢。如在一定的培養條件下,一部分胚胎干細胞會分化為胚狀體(與小的跳動的心臟具有奇異的相似之處),而另一些細胞會發育成包含造血干細胞的卵黃囊。形成胚狀體和卵黃囊的比例可通過改變培養基而改變,但至今還沒有誘導胚胎干細胞發育為一純的分化細胞群的報道。
從理論上講,小鼠胚胎干細胞具有發育成某一器官的能力,但還沒有用干細胞體外培養成器官的報道。不過,如果將小鼠胚胎干細胞移植到重度復合免疫缺損小鼠(SCID,它不會排斥移植的細胞)體內時,胚胎干細胞則能夠發育成肌肉、軟骨、骨骼、牙齒和毛發。但無論如何,如果直接將分離的小鼠胚胎干細胞植入子宮內,它們不會發育成個體小鼠,因為沒有著床必需的滋養層細胞。這種條件下,胚胎干細胞被認為是多能的(pluripotent),而不是的(totipotent)。盡管如此,如果將胚胎干細胞植入不能發育成個體的四倍體胚胎中,再將該胚胎植入小鼠子宮中,那么可以獲得*是由培養的胚胎干細胞產生的正常個體小鼠。這表明了胚胎干細胞具有難以置信的性。
由于以下幾個原因,胚胎干細胞的研究使人感到激動。首先是它們擁有類似胚胎的分化性,可以從單個的受精卵發育成完整的個體,能夠給我們解釋完整的發育體系,而成體個體來源的多能干細胞就不可能。同時,極早期的胚胎發育均可追溯到ES細胞,而不可能是成熟個體來源的多能干細胞。ES細胞也是*不死的細胞,能夠非限定地分化,是細胞的源頭。ES細胞天生就是的,這就是問題的關鍵,換言之,他們能制造機體需要的全部細胞。zui后,ES細胞是遺傳操作的zui早期細胞。因此,盡管目前的爭論集中在治療方面,但也許ES細胞zui偉大的用途是作為科學研究的工具。
人胚胎干細胞的分離及體外培養的成功,將給人類帶來醫學革命。如果科學家zui終能夠成功誘導和調控體外培養的胚胎干細胞正常的分化,這一技術將對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產生巨大的影響,有可能在以下領域發揮作用:體外研究人胚胎的發生發育,非正常發育(通過改變細胞系的靶基因),新人類基因的發現,藥物篩選和致畸實驗,以及作為組織移植、細胞治療和基因治療的細胞源等。
人胚胎干細胞提供了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研究人體發育過程中的極早期事件的良好材料和方法,這種研究不會引起與胚胎實驗相關的倫理問題。采用基因芯片等技術,比較胚胎干細胞以及不同發育階段的干細胞和分化細胞的基因轉錄和表達,可以確定胚胎發育及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發現新的人類基因。結合基因打靶技術,可發現不同基因在生命活動中的功能等。另一個令人興奮的應用在于新藥的發現及篩選。胚胎干細胞提供了新藥的藥理、藥效、毒理及藥代等研究的細胞水平的研究手段,大大減少了藥物實驗所需動物的數量。目前上述實驗使用的細胞系或來自其他種屬的細胞系,很多時候并不能真正代表正常的人體細胞對藥物的反應。胚胎干細胞還可用來研究人類疾病的發生機制和發展過程,以便找到有效和持久的治療方法。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藥物介導胚胎干細胞體外定向分化的干預效應研究》近日在杭州取得重大突破。科學家們通過通過生物因子的作用和藥物的誘導,目前已成功地將胚胎干細胞體外定向分化成搏動的心肌細胞,并在此基礎上利用胚胎干細胞成功地構建了新藥篩選模型。到目前為止,他們已在實驗室中先后兩次成功地培養出了總共30個自主跳動的單一心肌細胞團,分化成功率已高達80%。
實驗室觀察表明,這些細胞團均具有正常心肌細胞的自律性、應激性和興奮性。據介紹,在成功分化出心肌細胞的基礎上,課題組將于近期開始定向分化單一的神經細胞和胰島細胞的工作。 這一成果的重大意義在于:單一細胞的形成過程重現了胚胎細胞發育過程的全部生物信息,反映人類疾病的發生機制和發展過程,并提供了藥物作用的重要靶點,從而在世界上利用胚胎干細胞成功地創建了一個新藥的篩選模型。該篩選模型可在基因層面上對新藥的療效、作用機理和安全性進行快速安全的鑒定,并對于發現和研制治療新藥具有積極意義。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科學家2002-03-26日宣布,他們利用人體胚胎干細胞培育出毛細血管,進一步證明了胚胎干細胞技術在治療心血管疾病等領域的應用潛力。 在研究中,蘭格等首先使這些干細胞發育至能分化成不同細胞類型的階段,然后從中提取出有可能分化成內皮細胞的干細胞,進一步對其進行培養。當這些細胞形成原始的血管結構時,研究人員將其移植入經過處理后不會產生排異反應的實驗鼠體內,并發現它們在14天后形成了毛細血管網。他們的研究還顯示,其中一些毛細血管中含有鼠的血細胞,顯示這些血管已經自發地與鼠循環系統相結合。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智慧城市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